首页 > 女生言情 > 农家科举 > 分节阅读 41

分节阅读 41(2/2)

目录

李氏抱上小儿子张皓广,和女儿张皓夏指挥着来接他们的人把东西抬上马车,一家人一起出了院门。张皓文和张传荣此时已经在院外与村子里的亲友们话别了。

待女眷们上车之后,张传荣回头把门一锁,钥匙交给了站在他身旁的三弟张传福:“老三,虽说家里头也没什么东西了,你还是有空的时候来瞅瞅啊”

“你放心吧,大哥”张传福使劲点了点头。

张皓文望着眼前站着的张家人和围在一旁那些从小看他长大的村民,许久不住在一起,张成才和吴老太太的脸现在看上去对他来说都有些陌生了。这些人中,他唯一有些不舍的是张皓言。这个忠厚踏实的哥哥在学堂里一直很照顾他,给了他不少关怀和庇护。张皓言略带一丝羡慕的面庞落在张皓文的眼中,张皓文上前拉了拉他的袖子,对他说道:“皓言哥,你好好跟韩先生学,明年道试,我在琼山等着你。”

“好,宝儿,一言为定”张皓言也有点激动,在张皓文肩膀上使劲拍了拍。

“走了,宝儿”张传荣在他身后叫了一声,张皓文转身回到张传荣身边,张传荣把手放在张皓文的肩头,对着张成才和吴氏鞠了三个躬:“爹、娘,我和宝儿走啦,等过年的时候,我们带上皓广回来看您二老”

说完这番话,张传荣拉上张皓文,回身向等待着他们的马车走去。

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地还是如去年前一样插满了翠绿的秧苗,在仲夏的暖阳下蓬勃生长着,对张皓文来说,这一幕将是他对天赐村最后的记忆。

攀丹村离着府城镇很近,张皓文到达府城镇的新家安顿下之后,打算第二天就去攀丹义学堂“报道”,他中了府试案首的事情在他没离开府城镇的时候就传遍了,唐臣还派人前来送了一份贺礼。这贺礼虽说没花一分银子,对张皓文来说却重于千金,这就是琼州岛上的士子人人向往的“攀丹义学书院”的荐书。

有了这么一份荐书,张皓文和家人读书方便,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照料生意,最后一点虽然没人提起,却是张传荣和李氏一致的共识,张皓夏今年十三,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琼山的府城镇是琼州岛上最繁华的地方,在

这里,他们能认识到更多在天赐村无法认识的人,为张皓夏说一门好亲事。

第二天,张皓文起了个大早,在张传荣的陪伴下带着准备好的束脩六礼,天未亮就出了家门,赶往攀丹。攀丹是府城镇下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出了府城东门外的青云桥,约莫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

一靠近村口,张皓文就感受到了攀丹村和一般村庄的不同之处,村前虽然也栽着一片和天赐村口一样高大的榕树,但树下竖着一块高大的青色石碑,上面笔力苍劲的写满了字,听说是唐氏先祖为训诫后代子孙所立。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洗礼,碑角已经有些发灰,带着几分沧桑,但却为这村子平添了一层岁月沉淀后的质朴和厚重。

进了村子,张皓文和张传荣打听清楚,直奔书院而去。一路上,所见到的不仅仅是扛着锄头的农夫,竟然还有几个戴方巾的士子,似乎也是赶往书院方向去的,还有人则在榕树林里书的吗”

“爹你说的没错。”唐臣给张皓文的那封信上,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攀丹义学书院的信息。原来这书院叫做攀丹义学堂,近几年由于名声响亮,来读书的不少都是县学、府学的秀才,周知府方才跟唐臣商量着,改了个“书院”的名字。这样一来,更是引得琼州士子纷纷前来读书,一时间竟然无法容纳,去年年底还由府衙出钱扩建了一番。

不过,如今想入攀丹义学书院读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于前来的士子太多,唐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核策略。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考过县试、府试,成为童生,所以张皓文考过府试之前,即使他救了唐娟的性命,唐家也不会让他入书院读书的。其次,还要经过书院里的先生的考核,最后是山长的面试,才能入学。

这么一来,进攀丹书院读书的,不仅仅有童生,还有已经考过了道试的生员。县学和府学只需要三年两次考核,并不用天天按部就班坐在那里读书,所以,府城里的生员在这儿读书的,确实不在少数。

“那小子最精,又不好对付,你给三叔盯好了他”

眼前是长长一道围墙,长的几乎看不到尽头,只见那深灰色的堆砌得整整齐齐的层层方砖不断延伸,融入了绿葱葱的榕树林中。

围墙的正中间,隆起的飞檐下悬挂着牌匾,阶下停着一顶软轿,旁边围着几个有些熟悉的身影。

只言片语落入张皓文的耳朵,让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和张传荣停住脚步,往前看去,又是那讨厌的王老三,他的身边正是和张皓文、张皓言一起考中了童生的王金汇。

在这两人身后,还站着一个张皓文没见过的男子,他岁数不小了,胸前的长须已经有些斑白,身穿一件价值不菲的褐色杭绢长袍,个子不高,倒背着手,微胖的脸上挂着和气的微笑,看似漫不经心四处扫视的目光中却带着一丝生意人特有的精明。

看见张皓文走近了,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打断了王老三的话:“呵呵,送下金汇就好,有什么话,回去说吧。”

“是,是,郭大老爷”王老三对这微胖的男子十分恭敬,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仿佛这位“郭大老爷”屈尊来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