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1/2)
d”张皓文晚上起来上茅房的时候,听见四房里张传贵兴致勃勃的跟王氏描述着。
“呵呵,是吗”王氏的声音一听就有些心不在焉,“当家的,我想跟你商量商量,你说咱手上这钱,暂时也没个用处,我爹娘那房子都快塌了,能不能借他几两再把墙垒垒”
“你说啥是不是前两天你娘来跟你叨叨的不成,我看他那房子还好着呢”张老四一口回绝,“况且,她要钱怕不是为了修房子,是为了你那个弟弟王阿松吧盼兰,你听我一句,你就别再管阿松的事儿了。我张传贵现在想明白了,咱这银子留着点儿,虽然这养鸡卖鸡的事儿咱沾不上多少光了,但往后说不定大哥还有啥来钱的法儿,你看皓文整日转着眼珠机灵着呢等下回咱就拿着银子给他出个份子,到时候大哥肯定亏不了咱两口子的”
“大哥、大哥,就知道你大哥厉害,唉,睡吧”王氏打了个哈欠,似乎是不想再说下去了。
张皓文蹑手蹑脚的离开了,张传贵现在倒是挺有眼色的,知道念着他们大房的好了。别说,这个养鸡的计划只要落实下来,他的下一个计划也可以慢慢展开了,到时候,谁愿意跟着一起发财,他也确实可以分给他们一杯羹。
眼看到了五月,张传华动身送张传云去琼州府府衙所在地琼山县府城镇考道试去了。原本张成才想让老大张传荣去送张传云考试,可满味斋的人来了好几次和他谈买鸡的事儿,他一时走不开,只得由张传华替他走这一趟。
自从上次张传荣和张传贵从文城镇回来,满味斋每半个月都会派人来张家收一次鸡,随着那道菜在琼山和文城声名远播,他们家的鸡开始变得供不应求,价格也涨了一倍。吴老太太赶着张传翠天天认真打扫,起早贪黑的养鸡,现在鸡舍已经盖得有半个院子这么大了。
不过,虽然他们家的鸡越养越多,还是跟不上满味斋的要求。“一只、两只三十、三十一”张皓夏拉着放学归来的张皓文的手认真的数着:“四十二、四十三这么多蛋呀,小姑,这些都能孵出来吗”
“能呀,”张传翠有气无力的答道,她趁着鸡在林子里头啄食的功夫,正按照吴老太太的要求打扫着鸡舍,因为他们家的鸡平时不怎么在鸡舍里拉撒,张传翠的任务其实并不算重,只不过她懒散了太久,才连这一点苦都受不了。
“哎哟,累死小姑了,皓夏呀,你帮帮小姑成不”张传翠抹着脸上的汗,问道。
“哦,好啊,怎么干”张皓夏兴致勃勃的问道。
“你就把这一个个格子都清理干净,里头不能有一点脏,然后给这放水的槽里倒点儿水,就成了来,我跟你一块”
趁张皓夏和张传翠在鸡舍里头忙活着的功夫,张皓文进入了自己的空间,这些日子,准确的说,是这近一个月以来,他发现空间里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他在小山上不断的探索,他好像已经摸到了这座山的尽头。山后面原来是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但最近那雾气越来越淡了。张皓文心里有些激动,很有可能,他就要突破空间第一阶段的束缚,开启更高级的区域了。
这回,他顺手取了些空间里的灵水,打算倒一点在鸡舍的水槽里。这样可以让这些鸡长得快些,不容易生病,味道也更加鲜美,省了给它们买药防鸡瘟的钱。
养鸡不过是个小小的开始,张皓文走进鸡棚,一边和张皓夏一起倒水一边思索,下一步他可是打算启动一个大计划,原
先,他心目中最适合为这个计划奔走的人是他的三叔张传福,可是张传福如今刚添了儿子,一时间走不开,地里的事儿不能没人看着,张传华整日不见人影,张传贵虽然心眼多,但张皓文暂时还不太信任他,更何况他那四婶又是个不确定因素,这让张皓文心里有些犯愁。
不过,他不想再耽搁下去了,他现在五岁,韩景春过一阵子就要教他们开读四书,这个小村子,他还能再待上多久呢要想在离开之前把一切都安排好,他必须现在就开始行动
晚上,李氏回到房里,惊奇的发现自己的纺纱机又不知道被谁碰倒在了地上,纺纱的纱锭立在那里转个不停。先前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事,当时她为了阻止吴氏打二丫,并没有来得及多想,可如今这一幕再次出现,纺了十几年纱的她忽然觉得脑子里有什么被触碰了一下,隐隐约约有个想法冒了出来。
“娘,你是不是在想,如果把纱锭都竖着排,用一个纺轮带着走,那纺纱的速度不久快了几倍了嘛”张皓文脸上带着微笑坐在床上,歪着头问李氏道。
改造成功
李氏惊讶的点了点头, 没错,就是这么回事, 宝儿拨开了她头脑中的迷雾, 把她那个已经呼之欲出的想法清晰的说了出来。这时,张传荣也进了屋:“你们娘儿俩合计什么呢”
李氏指着纺纱机,把张皓文的话重复了一遍,张传荣听了眼前一亮,他本来做木工活儿就是一把好手, 这主意和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让他连饭都顾不上吃,马不停蹄的忙活起来。他把纺纱机搬到屋外, 开始了初步的改造,几个孩子也好奇的凑过来指指点点说个不停。
“大哥呀,我来帮你吧。”走过来的是老四张传贵,他先前也跟着张传荣学了些木工活,这时候倒是能帮上点忙。
天色越来越晚, 大人和孩子们渐渐散去, 只有张皓文还坐在一旁目不转睛的看着张传荣和张传贵兄弟俩继续摆弄那台纺纱机。张皓文在心里再次计算着, 原本李氏每天纺纱, 大约可以纺成四五两左右,织一匹布却要用18到20两纱。有了纱一天就可以织出一匹布, 大量的劳动时间都消耗在了这纺纱上。若是纺纱效率提高,那么织布的利润会增加数倍
当然,织布的工艺也有改造的余地,不过张皓文喜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 这条发家致富的路才刚刚在眼前展开,未来还有无数个新的机会在等待着他们呢。
天色越来越暗,外面一片平静,只有田间树下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明月的清辉撒了一地,张皓文靠着墙打起了瞌睡,李氏走出来,把他抱进了屋里。
第二天一早,张家老老少少起来的时候,院子里放着一台崭新的纺纱机。这台纺纱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巨大的手摇转柄,在木框的支撑下,八个纱锭并排竖着排放,用手一摇就一起转动起来。
老二家的媳妇儿刘氏首先瞪大了眼睛,近来张皓文的三婶周氏刚刚生产,没法干活,在家里刘氏就李氏配合在一起纺纱织布,她最清楚纺纱的过程,她快步上前左看右看,惊叹道:“哟大哥,你这是从镇上看来的这可了不得啦,往后咱家就不用织一天布,停两天等着纺纱了,娘,大嫂,你们快来瞅瞅,我刘二干了一辈子纺纱织布的活计,可从没见过这样的纺纱机呀”
张皓文在一旁想,是啊,不仅咱村子里没有,整个大明,甚至全世界这个时候都不可能有这种机器。如今是洪熙元年,大概是一四二几年吧,这种被后世称作“珍妮纺纱机”的机器,实际上要等到一七六几年,也就是三百年四十年后,才会在英国出现。
珍妮纺纱机最大的诀窍就是将横排的纱锭变成竖排,当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样所有的纱锭就可以由一个纺轮带着同时转动,刘氏说的没错,从今往后,纺纱的速度很快就要赶上织布的速度了。如果家里头每天都可织出一匹布,根据镇上的布价,那就是一年四十多两银子。
况且织布不像种地,虽然也受棉花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但是整个琼州岛棉花的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个别地方受灾,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供应。正因如此,琼州的棉价比较便宜,大约三斤棉织成一匹布,扣除棉花的成本,他们还能净赚二十五两,和先前相比,显然已经高了四五倍,甚至比一个壮劳力种一年地赚的多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