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4(1/2)
d此时离大同府城不远的雁门关,数万大明军队正在集结,与此同时,在喜峰口还有不少出关的关口,也有不少大军在秘密集结。
这些都是大明调集而来的精锐骑军与步军,尤其是火铳手与车炮兵,调来了不少。
对于大明来说,这次出兵草原,也是经过一番挣扎,甚至经过了不少妥协的。
原来,自从大明派出使者前往汉华王国达成一致意见联合出兵草原之后,大明终于派出了一共十五万精锐大军,准备一举削弱瓦剌的势力。
为了作战需要因而,这次大明作战的主力便是骑军,一共有着精兵五万,而其他的如火铳手便是著名的神机营了,有着近万人规模,除此之外,便是长枪手,弓弩箭手。
也就在大明军队秘密集结的时候,此时的旧港城内,李江正在与都督府的数十名参谋也在讨论着草原战事。
虽然战事相隔很远,但是时不时通过兰芳社的情报,李江还是能够得到许多讯息的。
对于战争的结果,李江目前也无法预测,但是他非常清楚,格纳斯与腾格尔斯算得上战场宿将了,应该不会犯明显的低级错误,只要他们不硬碰硬与瓦剌大军杠上,凭着他们近两万大军,一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左利福大军物资是否全部运出港了”李江看了看舆图之后,随即对着身旁站着的一名文官道。
这名文官乃是专门负责调派物资的军需文官,李江询问的便是这次大军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当然并不是军械物资,而是提供给那些牧民使用的棉衣之类的御寒之物。
这些东西因为不确定到底会有多少人避难,因而李江一直在不断调派物资前往北方战场。
“回大统制,目前三万件棉衣全部运出了旧港只是”
“只是什么”李江一听对方回答,不由一愣,诧异的看向他道。
他不明白军需官为何这般迟疑,莫非是出了什么状况不成。
“启禀大统制三万件棉衣虽然被运出港了,但是要想运到北方,需要至少十天时间,而且这还是最快速度,若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耽误,至少需要二十天,甚至一个月,而且路上还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臣不敢保证这批棉衣都会一件不落的全部运达到位”
“嗯你只担心,我明白,突发情况是无法避免的,不过这你就不用担心了,在船队到达小琉球岛之后,我会下令一支小型护送舰队一同前往的,到了济州岛之后,我会再次下令棉衣全部囤积在那里,而后根据需要,再行调派”
李江这样说自然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批棉衣用不用得上还是一回事,不过为了以防意外,李江必须做好完全的准备,对于这些牧民,李江其实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对于这批牧民的安排也是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首先,他不会将这些草原上的民族当成奴隶来使用,而是当作牧民来使用,这批人完全可以作为澳洲畜牧业的牧民,也可以组建一支庞大骑军去征服美洲,这是他最初的设想,后来他又补充了一项,那便是大肆使用这些牧民去非洲好望角。
没错,好望角所在的南非正适合这些牧民前往,在那里的土著可不好对付,或许只有骑军才能更好的对付他们,而在汉华王国的军队之中,骑军一支是短板,而草原上的民族才是真正的马背上民族,他们只需稍加训练,便可成为一支强大的骑军。
何况,李江对于汉华王国的定位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汉人组成的帝国,而是一个以汉人为主体,以其他民族汉华为辅的多民族帝国,毕竟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就比如草原民族,他们天生就是骑军的种子,还有那些土著,有些土著是丛林中的王者,也有些,他们天生就是水手。
甚至是倭国人,也有其特长之处,不过,对于倭国人,李江一直心中有些疙瘩,虽然也经常招募其武士,但是数量一直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且其平民一直没有大量招募,而且就算招募了,他也只会将其当作一次性的奴隶使用。
第五百零四章异样的朱祁镇
大明正统元年末,快过除夕时,大明京师城内。
正值一年之末,百姓们自然是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大街上也是人来人往,虽然飘着雪花,但是却十分的热闹。
相比之下,此时此刻,皇宫之中,却是一片肃穆,甚至有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皇宫。
大殿内。
朝廷一众大臣站立在大殿之上,微微躬身,低着头均都不敢直视坐在上方的皇帝朱祁镇与李太后。
大殿内,气氛极为凝重,在场的人都没有说话,更不敢说话,他们心思各异,表情凝重,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突然,这时候,李太后开口了,就听得她慢慢说道:“众位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如果没有,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撤军”
随着李太后话音刚落,坐在正位之上的小皇帝忽然开口了,而且这还是他第一次开口:“吾以为撤并可以,但是必须与汉华王国进行协商之后再做决定,众卿家以为如何”
朱祁镇这话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都不禁眼前一亮,忽地抬起了头,他们脸上尽显惊讶之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如同傀儡一般的小皇帝朱祁镇居然开口了,而且还是当场发表了与李太后不同的意见。
这下,包括李太后在内所有人都不禁愣住了,还是英国公张辅反应最快,他连忙站出来说道:“臣赞同陛下的说法,出兵草原一直是与汉华王国协商之后再下达的圣旨,如今单方面撤并,恐怕会因此而得罪汉华王国,损害双方的联盟关系,于大明于未来都是不利的所以臣绝对赞同陛下旨意”
有了英国公的话,其他几位武勋,还有少数几位文臣也纷纷附和,但是在场的大部分文臣还是没有开口,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上方的李太后,希望李太后能够有一个说法。
也许是日子久了,大家都觉得没有皇帝或许会更好,或者觉得皇帝还小,大事小事由他们做主即可,李太后这时候面露不愉快之色,淡淡说道:“陛下年幼,此事就有吾与众卿家商议之后决定吧”
李太后这话明摆着就是反对,这下,在场所有大臣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不是正面跟皇帝唱反调吗
要知道,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虽然年幼,但是毕竟乃是真龙天子,皇帝尊位,李太后虽然与众位大臣都有先皇旨意可以辅助朝政,但是那只是辅助,而不是事事都可以提皇帝做决定,这是祖制,绝不能更改,天下人也不会答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