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54(2/2)
是董仲舒,是他用一整套理论打动了孝武皇帝,使得大汉王朝抛离了原本的黄老之学,转而独尊儒术,设立官学、设立五经博士,让儒门弟子有了上升通道,这才有儒家数百年的兴盛。
当今天子虽是儒家门人,但长久以来离经叛道,不像儒家谦谦君子,反倒像是法家和墨家那群疯子教出来的,立朝十一年来,不但取消了延续二百年的察举制,设立的科举还对儒家十分不友好。
今文派当了三百年官学,门人弟子用那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做了三百年的官,一下子被断了上升通道,无数人看不到希望,这才怨声载道,趁着黄河水患抨击朝廷,发泄心中怒气。
如今太子表现出对儒学的兴趣,这些儒家门人开心得几乎要掉眼泪了。
天子已经五十岁了,还能活多少年都是未知,只要抓住太子的兴趣,获取太子的好感,坚持到当今天子驾崩,坚持到新皇登基,儒家的好日子就又要来了。
正因如此,刘永和刘理二人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大儒们纷纷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讲经会,还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名儒将自己家族所治典籍、秘而不宣的注解,有些甚至是保存了几十年的孤本都送到了他们手中。
一时之间,两位皇子成了洛阳周边最受追捧的热门人物。
然而,在作为贵宾参加了几场讲学、又参阅了许多儒家典籍之后,刘永再一次宴请各方名儒,委婉而又坚决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的看法
你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千年前的圣人之言,圣人之道,三百年前的先贤之言,先贤之道,而这些思想,包括你们的见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儒门弟子向来把先圣看得如同神一般,哪里容得下这等狂悖之言,当即有几名白发老孺驳斥起刘永的言论来,“圣人微言大义,言近旨远,便是在千百世后,其行其止、其言其学,也是绝对不容置疑,太子今日所言不过是年轻气盛,等你精研儒学、提高了学问之后,自然不会再说出这种话。”
“夫子若是活到现在,还会用鼎烹煮食物,用青铜爵饮酒吗”刘永一脸讥诮地望着那些大儒们面前的洁白瓷器。
“这、”不少人之前还义愤填膺,却被这一句话给噎得什么都说不出了。
“鼎是贵重的好东西,人人都知道,如今却只能摆在高台上风吹日晒,为什么因为不堪用了。”刘永继续说道“现在我们还能见到鼎,还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等再过几百年,怕是人们就彻底把它忘记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自古以来
世上从不缺机灵人,儒家更是不缺。
能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儒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大批善于变通的门人,在外界看来,这群穷酸腐儒只会说什么子曰圣人言,俨然是最顽固的守旧派,但实际上,儒家有着极强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化能力。
只不过他们走了歪路,所有的进化方向都不约而同地朝向了取悦皇权,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才智都用在如何缠绕在皇权这颗大树上攫取养分和利益了。
正因为这种特质,儒家才能被刘备选中,成为新思想流派的壳子和载体。
这不,自从当日一场宴会之后,刘永的话语被传遍了洛阳周边,很多儒家门人就动起了投其所好的心思。
那些半截入土的老家伙们不愿意改变,也没有能力改变,但我们有啊,我们可以改变,顺应潮流,跟紧时代,紧密团结在太子的周围啊。
很快,由大儒卢植之子卢毓牵头,包括幽州书院在内,许多今文派和古文派年轻弟子参与的“新儒家运动”便开始了活动。
“子家卢毓还是太年轻了,出头主持这件事,是不是有些勉强”对于刘备的安排,卢植还是有些担忧。
“先生啊,子家今年二十八岁,再过两年就而立之年了,不要总是觉得他还年轻不成熟了。”刘备听得是一脸的无奈。
自己这个老师什么都好,可就是对儿子没信心,总想着让卢毓潜心求学,在国子监里教书,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最好不要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这究竟什么心理
卢植长叹一声,脸上同样挂满了无奈。
他早年可不是这样的人,可是在黄巾之乱爆发那一年,两个儿子得知他被朝廷任命为北中郎将,率部讨伐冀州黄巾,便组织族人乡党前去助战,结果遭遇黄巾大军,双双战死在广宗一带,若不是在洛阳的小妾争气,生了个幼子卢毓,卢家这一支很可能就断绝香火了。
正是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卢植对幼子卢毓格外呵护,同时心中也十分矛盾,既希望卢毓可以光耀门楣,将范阳卢氏发扬光大,又希望卢毓可以远离世间纷扰,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借着今文古文两派齐聚洛阳的大好机会,将诸家学派思想中可取的部分提炼出来,整合起来,去芜存菁,扫除沉疴,开创出一门新的思想,这是刘备和卢植、郑玄等人反复沟通之后做出的决定。
如果能够成功统合年轻士人,主持这件大事业,卢毓不敢说能够流芳后世,但名盖一时的崇高地位是跑不了的,而这个年轻人的才学也足以支撑他做好这项事业,其实从内心深处来说,卢植还是很看好他的。
可是,心里总有个坎迈不过去。
“给年轻人多压一压担子,挑一挑大梁,未必是什么坏事,这不是还有我们在背后掌控大局呢吗,不会出什么事的。”刘备安慰道。
“也好,也好。”卢植也想通了,他今年已经七十出头,没几年好活了,总不能照拂儿子一辈子,卢毓终究还是要挑起振兴范阳卢氏这个重担的。
就这样,以太子刘永为首,二皇子刘理、卢毓等人为核心骨干,众多年轻士人为羽翼的小团体悄然成立,搞起了归纳整理儒家典籍的活动。
太子喜欢儒学,这对儒家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于是,不论是今文派还是古文派,都开始有意无意地帮刘永造势,从各个角度宣传、赞扬他的美德,像什么天资聪颖,谦虚好学,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之类的便宜话都能把人给埋进去,几乎整个儒家集团都暂时放下了成见,齐心协力地把刘永往未来圣君的位置上抬。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向往”儒学的太子,其实跟自己父亲是同一类人,只是要腾笼换鸟,借用传统儒家的壳子来套自己想要的思想,而且有刘备在前面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他对付这些人的手段只会更隐蔽,也更狠辣有效。
与今文古文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