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宋穿之懒皇帝 > 分节阅读 55

分节阅读 55(2/2)

目录

大臣们眼巴巴的瞅着他们的小官家,天真烂漫、纯净天然的俊俏少年郎发自内心的高兴模样儿,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想笑,想乐呵。

有的人在心里暗自憋笑,脸上肌肉抖动;有的人在心里努力的提醒自己,要稳住,坚持住,不能被官家的小模样影响官家的可爱喜人就和他的智慧才华一样的惊天动地,每每有不合“常理”的举动和言词,都因为忍不住跟着他笑一笑,然后不知怎么的就答应了下来。

而且官家还有一个本事他不睡觉的时候,尤其是开心的时候,不管在多么严肃的场合、听着多么激烈的反对声,他都能安然自若,最后把其他人感染的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只顾跟着他乐呵。

范大人对于官家的“懒皮”之态也忍不住想笑,然后他就直接笑了出来,微笑着出班奏道:“都城的选择中,安全当为第一考量。汴梁不如燕京的地理位置是事实,微臣支持迁都。至于迁都的具体时间,苏轼大人说的对,定下来后就宜早不宜晚。”

范大人的态度就代表了辅政大臣们的态度,代表朝中改革派和亲近改革派人的态度,一瞬间朝堂上的风向大变,官员们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迁都和开凿新运河,把其他原本坚定反对的人引得摇摆起来顺着这些支持迁都之人给出的理由思考,好像确实有道理

官家把殿里诸位臣工的表情看在眼里,心里愈加欢喜。

庞籍大人这些快要致仕养老的大臣们继续垂头不语。他们的考量就比其他人多多了。琢磨着官家抛出来的大计划,计算着自己家几代人在汴梁经营的这么多年,如果迁都家族或者个人会有的损失和机会等等。

老臣们尽管知道迁都已经是势在必行,可都还是一副静观其变的态度,经过展昭和白玉堂的提醒已经有心里准备的官家完全不受影响。

不甘心的保守人士和明确表示支持迁都的人开始了激烈的争论,一直安静如鸡的宗室们突然站了出来,就听东平郡王赵德文中气十足的说道:“我等支持迁都。至于从扬州到燕京直接修建大运河,更是造福黄河两岸百姓的大好事,可为。”

“一国之都乃是祖定,后人岂能更改”汴梁望族出身的保守派中坚人物王大人立马跳出来。

对着官家凶不起来,对你东平郡王可不需要注意态度。

可是事实说明,作为宗令的东平郡王也是不好“凶”的,和他谈“祖定”更是大误。

“何为祖定当年大宋建国定都的时候,太祖皇帝他老人家选择定都汴梁,只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时之计也。虽然汴梁有汴河,但是汴梁不靠山险,还有随时会爆发的黄河水患,文韬武略的太祖皇帝岂会不知道”

年迈的东平郡王振振有词,满脸都是对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的骄傲。

随着最近各种大事儿的发生,慢慢的调整心态,也想有一番作为的平郡王赵曙跟着出列,姿态恭谦,语气真诚,“我等认为,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当年是没有选择,只能在汴梁和洛阳之间选一个。”

“没有看到燕云十六州被收复是他老人家毕生的遗憾,既然官家完成了大宋几代人的最大愿望,有了更好的定都选择,当然是迁都。”

面对宗室们一副“如果祖先们活着肯定也会迁都”的无赖架势,王大人张口结舌的退败。司马大人眼见好友王大人被宗室们打回来,犹自不想放弃的他挺身而出,和和气气、语重心长的解释,“迁都之事花费巨大,国库的银子应该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大臣们瞬间沉默、低头,没有人再开口。不明白原因的官家小疑惑,看看时辰,他感觉自己有点儿饿了。

包大人看懂了官家眼里流露出来的不解和饥饿,刚要出班发言把这个事儿定下来,就见东海郡王刷的站出来。

最擅长欺软怕硬、狐假虎威的东海郡王可没有其他人的顾虑,自觉跟着官家走就是抱住了官家大腿的他,语气非常的不客气,“银子赚来就是花的,不花赚银子做何大家伙儿都把银子留在家里,都攒着不花,岂不天下大乱”

其实东海郡王更想说的是,“你以为天下人和你一样把银子放家里发霉,然后一家人钻地窖里避暑避寒”奈何了解他脾性的东平郡王一看他撅屁股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当下就暗暗的瞪了他一眼。

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有些话私底下也不能说,更何况是在朝堂上,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先们、宗室们和官家的气度修养。

其他人并没有东平郡王想到那么多,他们惊讶的是,宗室们今儿居然火力全开的支持迁都这件事儿。

本来这主要是大臣们的事儿,保守派和汴梁的世家望族不想迁都是一定的;中间派们考虑到汴梁的现实情况支持迁都也是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数的;改革派中即使有的人不想迁都,有了范大人的表态,也会无可无不可的同意下来。

既然迁都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当然是要迁都,更何况官家都做了决定,他们是肯定争论不过官家的笑脸儿。这些大臣们之所以不想轻易妥协,只因为迁都一事牵扯了太多的势力变动。

但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本来应该是几派人马之间的权利角逐,结果被宗室们如此一番强词夺理,不按常理出牌的闹腾,彻底成了一场闹剧。

其实宗室们的考虑非常的简单直白,其一,跟着官家走是不会错的,这是他们血的教训;其二,他们是宗室,荣华富贵主要靠的是血缘而不是文治武功,或者各种钻营奉承。随着他们的后辈们和官家的血缘越来越远,和官家打好关系是关键。

其三,则是最重要的原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当然好讲道理。他们的身份就算是走到天边也不会有变化,定都汴梁、洛阳、燕京,对于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反而因为到了新地方机会多,加上官家让他们参政的承诺,他们或者有一番作为也说不定。

其四,。总之,自觉很精明的宗室们都是一门心思的支持迁都,一副恨不得马上回家打包行李的架势。

虽然还是不大明白低下大臣们的眉眼官司,但是官家感受到了他的叔伯兄弟们传递过来的这股子强烈的善意,官家对着他们的方向露出一个亲切的笑容,还因为东海郡王的那句“大家伙儿都把银子留在家里,都攒着不花,岂不天下大乱”,看向他的目光中带上了赞许。

误以为是自己的表态得来的赞许的东海郡王高高的昂着脑袋,一脸的得意洋洋。

和官家细细的分析过银钱在民间和朝廷流动速度加快的好处的包大人,当然知道官家的“赞许”为何,他对于想法简单的宗室们的“可爱”表现忍不住想笑。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既然是计划外得来的银钱,那就当花。不能让人有一种守着满国库的银子就可以起小心思或者不用和往年一样勤于事务的想法,此其一。其二,汴梁相对于燕京作为都城已经没有优势,这是事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