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5(2/2)
于是乎,宋建划破自己的脸皮,改变外貌。那名心腹也划破脸皮,然后自刎而亡。而其他的心腹,跟随破了相的宋建一起,提着“宋建的人头”向外面的叛军冲锋。
一炷香的时间过后,反对宋建的叛军终于获胜。但是他们此时也仅仅剩下了一千都不到。闻令而造反的宋利早就已经丧生了。幸存下来的这醒军兵卒,居然是汉人奴隶占了多数,还有一些杂胡人。
宋建领着“宋建的人头”投降于这些人。旋即,他和众人一起打开了县令府的大门,来到高顺的跟前。
高顺看完“宋建的人头”后,心中很是疑惑:“宋建为何被毁容”于是他唤来杨封,厉声说:“此人不是宋建把最后起义的义军都砍头”
“高将军说话不算话”
“我是汉人奴隶啊”
“不要杀我”
听到高顺的命令后,一千多名从县令府中走出的义勇兵卒,皆哀嚎了起来。
关羽和张辽等高顺麾下的将士们,闻听到高顺的这一道军令后,也很是奇怪:“君侯从来都不失信于人今天这是怎么啦”
“谁能认出这个头颅的主人,可免一死”这时,高顺又下令。
闻令后,那一千多名义勇纷纷都走上前来辨认“宋建的头颅”是何人的脑袋。一番辨认和讨论之后,他们便认出了这颗头颅的原来主人名叫宋痴儿。
这样一来,众人都才明白:宋建还没有死,他就在这一千多人当中。
锁定了敌人的踪迹后就好办了。杨封发动全城的人来辨认俘虏,只要能叫出名字的俘虏,都会被无罪释放。
一来二去,最后只有三十几个杂胡人比较陌生。他们此时皆瑟瑟发抖,面无血色的哀嚎着,“饶命啊高将军,我等不是宋建”
到了现在,高顺对枹罕城里的居民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们肯定能认出谁是宋建,却没有说实话。“他们到底是在害怕谁”高顺眉头紧锁的想。他又不愿在此耽误时间,因而下令道:“把这些人都斩首所有枹罕县的杂胡人和羌人,一律流放朔州龙城郡”
“喏”闻令后,关羽和张辽等将士,齐声大喝道。
见高顺动了真火,那些被集结而来的枹罕县居民,此时皆哀嚎了起来,“他就是宋建狗贼我能认出谁是宋建”
可是,这已经太迟了。
高顺下令把这些人都捆绑起来,编制入伍,将跟随大军一起北上金城郡。而躲在人群的里宋建,自然没有逃过一劫,被高顺斩首示众。杀完宋建后,高顺唤来杨封,冷笑道:“呵呵杨县尉你现在觉得安全了吗”
闻言,杨封顿时如五雷轰顶一般,面无血色的颤抖着。他其实也认识宋建,杀父仇人的模样谁不会深深的刻在脑海里。
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榆中
杨封其实是用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他故意暗中蛊惑众人不要说出宋建是谁,让高顺动怒,从而把枹罕县境内的杂胡人和羌人连根拔起。此人心肠无比歹毒,却已经被高顺任命为枹罕县临时县尉一职。
高顺其实只是点破杨封的计谋而已,却没有时间和这种耍小聪明的小角色纠缠。他命令大军休整一日后,便立即拔营北上。
三日后,太阳西垂之时,高顺率领一万五千大军,押解着三万多从枹罕县抓捕来的俘虏,来到了榆中城外的大营里。
这时,榆中城已经被娄圭围困了半个多月。边章的粮道已经被娄圭截断,估计都快要断粮了。
另外一路叛军在韩遂的率领下,都根本没有前来榆中城,而是去了金城郡的治所允吾县城。韩遂有“九曲河水韩文约”的外号,的确是一位狡猾如狐的首领。他见高顺兵锋太盛,从战场逃脱后,便一路潜行至金城郡的大本营。
韩遂还未站稳脚跟,九宫伯玉便率领一万多残兵败将投奔而来。这一次,九宫伯玉已经放下身段,跪求韩遂收留自己。韩遂见九宫伯玉还有一点用处,可以用他名头来招揽羌人叛卒,于是便收留这位号称“狮子”的九宫狮子。
拜高顺横扫羌人叛军所赐,这些日子以来,大约有六万多羌人叛军聚拢到允吾城的周围来。因为这,韩遂麾下的兵卒又一次的膨胀起来。
而被围困在榆中城里的边章部,却没有得到一点补充。他发现高顺又突然率领大军来援时,不由得的懊悔万分:“高顺狗贼这些日子都不在城外么老夫上当了啊啊”
见高顺的实力又增加不少,边章决定不再守城了,连夜就弃城而逃。他把几名心腹手下都叫来,目光阴冷的说:“老夫决定今夜就撤离榆中城但是,榆中城却不能就这么白给高顺狗贼你们说该怎么办”
“一把火烧之”边章的从子边仁喊道。他面目扭曲,额头的青筋都根根别,显得狰狞可怕。
边卫是边章的庶出长子。他性格偏软,有些不忍心的说:“父亲大人,千万不要防火除非我们放弃了榆中县”
“我们不要榆中县一把火烧掉此城”其他的边氏族人们,此时都癫狂的大喊着。
衡量一番后,边章还是听从大家的意见,选择了烧毁榆中城。
入夜。
已是十月中旬末,圆盘似的明月像是被天狗咬掉了一块,蔚蓝的苍穹上繁星点点。月华如霜笼罩了湟水河两岸的沙草地。
辛苦了一天的高顺,已经和衣躺下休息。高顺部的大营里,关羽和张辽部的兵卒们皆已经睡下,只有太史慈和赵云部的侦骑负责今晚的巡逻警戒。
“禀告恩师,边章的叛军突然弃城而逃而且,他们还点燃了榆中城里的民宅”这时,赵云驱马来到高顺的帐篷外面大喊着。
朦胧之间,高顺被这道紧急军情惊醒。他连衣服都未穿,便冲出了帐篷之外。“娄军师知道么”一边奔跑,他还一边问话。
“娄中郎将已经在中军指挥大帐里了”闻言,赵云回话道。他见高顺没有穿上皮袍,便小声嘀咕一句,“恩师夜已深,寒气太重了您还是穿好皮袍再去中军大帐吧”
“哎”高顺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