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5(2/2)
虽然他鼓励民间多生子女,但是他自己并不想多生子女。
帝王家不比普通百姓家,子女多了就会有这更多的财产诉求以及权力诉求,会形成一个特别的阶层,这个阶层太过庞大的话,会成为整个世界的吸血鬼。
他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一点倒不是他如何的大公无私,不为自己的子女后人考虑,而是因为自私。
这个世界是他的,不是他的子女的。
他不想因为过多的子女后代因为是特权阶层而胡作非为,毁坏掉他在民间的声誉,破坏他功德续命的大计。
所以他必须要控制子女的数量。
而且还主动提议,以朝廷立法的方式通过了爵位代降制度除了朝廷特许世袭罔替的爵位,其余的爵位包括王爷的爵位,都是每传一代,下降一次,一次次的下降到平民。
王爵过一代下降为公爵,公爵过一代下降为侯爵,侯爵过一代再下降为伯爵,五代之后,是为平民。
而且哪怕是代降,也只有嫡长子才有代降的资格,其余庶子庶女,自出生就是平民。
这样的制度推出来,而且是有方浩主动要求的,也让他又刷了一波好感真的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皇帝,为了大家的幸福,牺牲掉了自己家应该拥有的权利。
方浩那些子女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有什么特权思想,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是一个凡人,不要想着凌驾于众人之上。
这些子女大学毕业之后,有的留在了学校做大学教师,有的出去办起了工厂,有的则是做起了科学研究,和普通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王爷,公主,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头衔。
他们也算是有史以来最平民化的贵族了。
当官的没有,这个是不被允许的。
皇帝的儿子来当官,那些同僚们就没有办法愉快的相处了。
做一个普通人对他们来讲更好。
对方浩也更好。
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不少的大学生毕业了。
有的继续在大学深造,有的进了一些大的工厂,有的进了大的科研机构,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则成为了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
有了他们的存在,这个五年时间之内,新建立的十所国立大学以及扩建的高级中学,就拥有了更多的教师。
基于这样的情况,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对于下一个五年里面,大学以及高中的扩建扩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能够在下一个五年里面做到每一个省都有一座国立大学存在。
兴教十五年,再加上关外的十年,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终于让大汉帝国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五一章 大结局
永初十二年冬,缠绵于病榻多时的王钟去世。
虽然他老家早已经通电了,但是他的家里并没有通上电、用上电器,这是他最后的固执。
越到老了越发的偏执,他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由罪恶的思想所产生的罪恶的产物。
可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他认为已经堕落了的世界,只能够郁郁而终。
他的死让很多他那个派系的人非常的悲伤,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觉得这个世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堕落,人们不再关心品德,而是沉湎于物质生活之中。
这个社会整体素质上升的情况在他们眼中变,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素质在下降,读书人阶层的素质在下降,公关文字不再是典雅的文言文,而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大白话,就像一群庄稼汉到了朝堂之上议政一般,玷污神器,贻笑大方。
但是有一点讽刺的事情是,在他死后一个月,他家终于通上了电。
王钟死后,倒是上了大汉日报的头条,大汉广播电台也第一时间播放了这个消息,一些朝廷大员也表示了哀悼之情。
但也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王钟对这个新社会的态度很顽固,很不屑,骨子里是和他们伟大的皇帝对着来的,表示哀悼可以,真正的哀悼那就是大问题。
在王钟死后,圣德书院依旧是在全国有名的私人学校,但是他们的名声,更多的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笑话之中。
这一所开倒车的学校,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读书人心目中的笑话。
当然现在所谓的读书人,跟以前所谓的读书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随着造纸以及制版印刷技术的日益提升,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个社会所有的人只要有那样的想法就能够实现。
对于成年人,只要他们想学习,地方官府还准备了夜班,教他们识字识数,给他们扫盲。
现在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接受了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当然,指的不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起码也得是高中生。
目前而言,高中生的含金量还是挺足的,现在能够通过中考进入到高中的高中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因为高中学校的建设还不够,每一年的中考都要淘汰一大半的学生。
不过这个情况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高级中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中考通过的学生数量接近一半了。
而大学也已经做到了新增十所国立大学,另外还有育才大学这一所私立大学。
这使得大汉帝国的教育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里,方浩提出来的规划是每个省都要有一所大学,另外还要多建一些专科院校。
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要知道,现在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八十多个省,再加上专科院校,这就等于未来的五年里面,要兴建差不多上百座大学以及专科院校。
不过这样一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就更多了。
关于高中,争取做到每个县都有三所高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
在大汉帝国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尤登阁也去世了。
他去世的时候,大汉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个消息,方浩甚至还亲自撰文给他写了一篇传记,盛赞他为这个新的帝国作出的贡献,包括最先拥立齐王为帝,也包括首倡大汉取尧而立,还有在大汉帝国开国之后致力于教育,现在桃李满天下,为这个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一天,方浩还宣布成立国家级教育大奖“尤登阁奖”,奖励那些在教育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
此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大汉日报刚翻了多篇,育才大学学子以及老师们撰写的悼念尤登阁的文章。
经过这么多年的人才培训,育才大学已经不再是刚创办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老师,只能够去别的大学借老师的状况。
现在育才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的雄厚,他们甚至还打算在南亚,以及西亚那两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