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9(2/2)
而竹纸材料易得,也不用担心造不出来,或者质量太差的问题。
当然了,用竹子造出来的纸在质量上肯定不如木浆纸,因为竹浆属于草浆,草浆纤维短,强度差。
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谁让他现在是首创,从无到有,这种开创性的事情向来都是要惊爆世人眼球的,获利自然也是巨大的,这是必然的。
去造纸作坊之前,郑忽和邓荒先去了一趟瓷器作坊找陶孟。
陶孟自从被郑忽重赏之后,不但钱有了,而且在整个作坊中的名望地位也随之上升。
工匠们遇到一些争执,或者工艺上的问题,都喜欢到他这里来,让他帮忙评理决断,或者提着建议,做点参谋。
陶孟处事公允,凡事皆以和为贵,技艺也高,在其不擅长的领域也不随便插手,只是分享一下他自己烧制陶器瓷器时的经验,让其他自己去领悟,这就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现在年轻的匠人谁见了他,不得尊称一声陶老,恭恭敬敬的执弟子礼。
所以,在郑忽和邓方无暇管理作坊的时候,具体的一些事宜基本上自动的就转移到了陶孟这里。
可以说,现在整个长葛作坊的大部分具体事宜都是陶孟在负责,造纸作坊也不例外,是由他亲自兼管。
刚至瓷器作坊,郑忽便看到陶孟正拿着一个成品瓷器仔细观察,可能是察觉到此次进来的人和以往不太一样,才抬起头看了一眼。
正好看见郑忽笑着看向他,见状,他急忙放下手中的瓷器,向郑忽行礼,道了声见过世子。
郑忽回礼,向陶孟问道:“陶老如此驻目于瓷器,可是出了什么问题”
陶孟道:“倒不是出了问题,前次世子令木匠作风箱,此物大妙,而今瓷器的烧制已经基本稳定,方才老朽只是观察在各种不同火候之下烧制出来的瓷器有何差别,希望借此可以达到最完美的程度倒是让世子见笑了”
“陶老哪里话,陶老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吾深感佩服,岂敢言笑”
这确实是郑忽的实话,如果没有这些工匠默默无闻,精益求精的付出,也根本不可能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别的不说,就像青铜和铁器的冶炼一样,如果没有这些匠人不断改进技术,诸夏民族拿什么保护自己的文明,发展自己的文明。
就像辫子朝,拿大刀和侵略者的枪比快吗
这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所以,郑忽不介意以最大的敬意来对待这些工匠们,因为他们肩上扛起的是整个民族
“成品瓷器现在有多少”郑忽接着问道。
“二百余件罢主上并未下令多烧,老朽不敢擅专,只是教授或验证技艺时烧制而已,平常并未开窑”
郑忽点点头,心却在滴血,费了这么大的精力搞了这么好的一财源就这么没了,真是裤衩都给亏没了
关键是有苦还不能说
“如此也好,陶老只需专注于工艺与授徒之事,一如往常便可,毋需增减”
这也是无奈之举
“唯”
“风箱可曾交到铸造坊内”
“主上放心,此事早已按主上吩咐安排下去,绝无纰漏”
“那便好”
不得不说,郑忽将风箱提前弄出来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别看风箱是个小玩意,技术含量也不高,但是它在提高炉温上的作用,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辅助的情况下,那绝对是逆天级的。
中国古代无论是炼铁还是烧制瓷器,只要是需要高温的地方都少不了风箱这玩意。
实用性那绝对是杠杠的。
像此时鼓风器叫橐,一般烧制陶器和冶炼青铜都是用这玩意来鼓风。
用这玩意也就偶尔能烧制个瓷器出来,烧制陶器倒是绰绰有余,因为陶器需要的温度在八百至一千一左右,有的甚至在八百以下。
而烧制瓷器的温度,一般来说必须得达到一千二以上,这基本上都快达到冶炼铁所需要的温度了。
这样高的温度,用橐自然是无法稳定达到。
所以,郑忽直接将风箱这个大招放了出来。
这算是为未来铁农具的制作先预一波热。
第一百四十一章 遍地开花
闲叙片刻,郑忽便将自己的来意表明。
一来是想去看看造纸进程,二来看看这段时间工匠们的成果,最重要的则是找些营建、工程类的工匠。
对于这些要求,陶孟自然是满口应允。
紧接着,郑忽二人在陶孟的陪同下来到造纸作坊。
造纸作坊中的工匠都是陶孟临时从其他作坊中抽调过来的,以年轻人居多。
由于造纸的事情,郑忽才安排下去没几天,所以,造纸作坊还在草创时期,造纸的各种设备还在建造的过程中。
郑忽围绕着作坊转了一圈,满意的点了点头。
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整个作坊的运行有条不紊。
“陶老管理有方啊”郑忽不吝以称赞之词。
“当不得主上之赞,老朽只是出点微末的力气罢了”
“陶老过谦了,我来此地,一来是看看工坊的进度,二来好叫陶老知晓,造纸之事,亦可取材于青竹,陶老不妨同时并行”
“唯”
听着郑忽和陶孟的交流始终都围绕着纸,邓荒有些疑惑不解,小声的向郑忽询问道:“主上,纸,何物也”
郑忽闻言,转头看了他一眼,才道:“纸,书写之物也”
“书写之物”邓荒就差没在头顶上打个大大的问号。
“当今之世,书必用简,此皆人之所知也,而我所谓之纸,与简取材于同物,其轻却倍于简,而所书之字亦倍于简”
这种含糊的表达自然不能让邓荒满意,不过,他也从郑忽的话语中得出了一些有用信息,即纸是一种远优于竹简的书写之物。
正欲开口仔细询问,却见郑忽对他什么一笑,“卿毋需多言,待成品出来,卿自知矣”
“唯”邓荒无奈的按下心中的好奇心。
说话间,三人已经走出造纸作坊,郑忽让陶孟先行去挑选营造和测量类的工匠。
而他带着则邓荒去检查工匠们近期的成果,这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工匠们生产出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腰包才可能鼓起来。
要知道,军功爵制要想真正的运转起来,而且不翻车的话,所费的钱财的那得以万万计,还好他现在只在他的封地一处进行,勉强还能维持得下去,不过,这也已经让他感到有些费力了,如果不能多找几条财源,打不几次仗,他就得翻车,绝无侥幸之理。
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的选择造纸,实属被逼无奈,好不容易搞个瓷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