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2)
郑忽朝正之前绝没有想到能和这个未来大舅哥牵扯这么深,不过这也是早晚都需要面对的。
“唉”
心里暗叹了口气。
诸儿见郑忽沉默不言,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了,喝了一口浆,试探道:“子忽为何事闷闷,可是我有招待不周之处啊”
“兄长说笑了,兄长盛情待我,已是感激不尽,怎会有招待不周之处”
郑忽客套道。
诸儿显然对郑忽的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那子忽可是有心事”
郑忽心说有,而且怀疑你现在把我绿了呢
但是,这种话怎么可能当面说出来,背后也不行啊
“确实是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了”郑忽心想。
“唉”
郑忽叹了口气。
“兄长亦知昨日蔡侯借机向父君发难,此事起因皆缘于我,我怎能不忧呢”
诸儿听到这个理由,虽然感觉有点不对劲,但看郑忽一副确有其事的模样,也相信了七分。
他关心的是郑忽是不是想起了酒后的问话
现在看来并没有,如果有一天齐侯告诉他其实郑忽是千杯不醉,也不知到时他会做何感想
至于蔡侯和郑忽的那点破事,诸儿还真知道,当然这是齐侯告诉他的。
诸儿还记得,当时自己父君不仅和自己说过这件事,还把郑忽送的瓷器给了自己两件,末了,还让自己多学学郑忽,别整天四处浪荡
“子忽所言之事,我亦有所耳闻,然事情既已发生,多想也是无益,且令尊和父君定会解决此事,你我小儿辈何须为此事忧心”
诸儿出言安慰道。
郑忽见节奏已经被自己带偏,心中也暗舒了一口气,他和他这位未来大舅哥真是八字相冲。
两个各怀鬼胎的人要能聊到一块那才是见鬼了呢
不过,经此一事,诸儿倒是对郑忽的芥蒂渐消。
而郑忽心中究竟是何想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兄长之言是也”
郑忽很明智的没有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时候不早了,该启程去王宫了”
郑忽提醒道。
“子忽不说,我差点将正事忘了”
诸儿笑道。
郑忽也跟着笑笑,他现在暂时跟他这位大舅哥也没什么可聊的,国家大事二人现在又说了不算,个人之间的私事,二人关系还没好到那个地步,总之干坐着也是坐着,还不如去王宫等待着天子赐宴。
虽说现在郑国和天子关系并不好,但是正因为此更不能让人抓住把柄
每次设一个矛盾,写到最后总是会感觉特别难写。让我好好想想下一章该怎么写。
第一百零八章 当伯天下
朝正之后,郑忽又跟着郑庄公在洛邑待了两天。
两天后,趁着淡淡的暖阳,再次经历一场繁琐的礼仪之后,郑庄公和郑忽离开洛邑,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与来时的天气恶劣,路途难行相比,回程却是正好相反。
按照如此天气,只须一日即可从洛邑抵达新郑。
随着车马渐渐远去,郑庄公回头看了眼这座号称天下之中的坚城,叹了口气
“父君因何事而叹”
“想我郑国自先桓公时,便匡佐王室,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功劳不可谓不大,两世勤王之功却换得个而今这个局面,为父怎能不忧心呢”
郑忽心说“确实是两世勤王之功,只不过目的不是那么单纯罢了”
“是啊,想我先桓公为保幽王,战死镐京,未曾想天子竟然如此凉薄,不思以大恩偿我,还欲夺父君之政,真是令人齿冷啊”
郑忽附和道。
不附和也没办法,自家祖上曾经做的不光彩的事,孝子贤孙哪能拿出来说,再大的错也只能归咎给别人。
“这天子不辅也罢”
郑忽又宽慰了自家老爹一句。
郑庄公闻言未再多说。
临行前,他以国内事务繁重,自己身体老迈,精力已大不如前,恐难以助天子协理政事为由,向天子请辞王左卿士之位,希望天子能另择贤达。
天子对此很是意动,只是碍于周公黑肩一直力劝,天子这才保留了他王左卿士之位。
天子想夺政的想法,他一直都知道,他也不止一次的请辞过,但是从没有像此次一样,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危机感。
看着郑庄公情绪有点低沉,郑忽觉的还是要给自家老爹鼓鼓劲的好,不就是一个王左卿士的位置吗,不行咱还有n b,关键是别因此而泄气,国内还有一大摊子事等您老人家掌舵呢
其实是郑忽想多了,郑庄公只是有点不忿恼怒罢了
但无论怎么说,这都影响不到郑忽继续画大饼
“然虽如此,儿亦尝听闻父君当年克戴时,遍问诸卿大夫曰寡人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卿之力,战则必胜,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
郑忽见自家老爹没有异色,立刻来个反转“父君之志小矣”
“儿闻古之方伯得天子之令,所征伐者不过百里之地,若殷之于周,周之于齐,儿以为以父君之文治武功,当伯天下”
郑庄公听闻郑忽此话,心头有些惊疑不定。
一方面为郑忽的那句当伯天下感到惊讶赞叹,古人好言志,郑忽能这么说,说明他心里的志向并不比此小,这让郑庄公隐隐有点欣慰
另一方面他又感觉郑忽有点异想天开。
现在和天子关系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想得到天子的征伐之命是不可能了,最多也就是凭借国力得个方伯之实,这已经是极限了。
伯天下,却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但郑庄公也知道现在的郑忽不会冒冒失失的瞎说,每次献策都是掷地有声。
所以,郑庄公也有点拿不准郑忽这个说法的依据在哪
沉吟了半晌,郑庄公最终决定还是先听听郑忽怎么说。
郑忽见自家老爹一直没开口,他也没有急于表现自己,他心中明白自己画的这个大饼对他老爹绝对是诱惑力十足,断无不上钩之理。
“我儿何出此言”
“儿请教父君,这卿士之位与伯天下孰重”
郑忽没有急于画大饼,先抛出了一个很明白问题。
郑庄公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依旧回答了郑忽的问题。
“自是伯天下”
“儿尝闻先君武公曾以尊王为号”
郑庄公有点跟不上郑忽跳脱的思维了,这些事有联系吗
“然也”
郑庄公越来也看不透郑忽了。
“父君何不效先君故事,亦以尊王为号”
“此策可伯天下”
郑庄公非常疑惑。
“然也”
“父君来时曾告我假命伐宋之事,若父君以尊王为号,又何须行假命之事,诸侯有不贡不享,我尊王之国也,自当为王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