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12

分节阅读 12(1/2)

目录

无预兆的情况下绽开,像一朵花一样,笑道:“卿真忠臣也吾又岂能让卿担此风险”

这话就有些半真半假了。

邓方自然也明白郑忽想表达的真实含义,但是,人臣为人主背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应尽义务,不如此,怎能将忠心表达出来。

而且,邓方对这件事是有把握的,因此他并不怕背锅。

“主上体恤下臣,卑下铭感五内,愿为主上前驱。”

一副感激涕零,激动到颤抖的身体,让郑忽很难辨认出他是真的感动,还是装的感动。

“无所谓了,管那么多干嘛,反正替罪羊已经有了。”郑忽觉得自己越来越无耻了。

这种君臣相得益彰的场景仿佛让时间都静止了。

不过,在下一刻,季的声音打破了这种温馨。

“公子,高渠弥大夫求见”

郑忽听到之后,猛的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正欲开口询问。而季听不到郑忽回应又通传了一声。

郑忽这才回过神来,道了声可。季闻声应诺,打开房门让高渠弥进来。

“见过世子”

“大夫不必多礼,请入座”

这时,立刻有人送来坐席放在郑忽的右手边,高渠弥这才起身走到座位上。

又朝邓方微微颔首,邓方微笑以应。

高渠弥这才开口道:“昨日下朝之际,臣见有甲士要求见世子,臣心有疑惑,前去询问,却听得那人说已完成世子交待的任务,特来复命,臣见此人风尘仆仆,便打发他下去休息,歇息一日后,一早便从新郑赶来,希望没有耽误了世子的大事。”

郑忽听完也大致明白了,应该是他留下在齐国寻找管仲和鲍叔牙的人回来了。

心里面有些压制不住的喜悦,这应该是郑忽这段时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郑忽急忙道:“大夫,可曾见到其中有齐人”

高渠弥见到郑忽喜形于色,有点不解,疑惑的开口道:“臣不知是否有齐人,不过臣见其中有我郑国甲士四人,另外还有两个年轻人,好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位老妇人。”

说完,高渠弥好像明白了什么似得,一拍脑门道:“竟然险些误了公子大事,死罪,死罪”

高渠弥并不知道郑忽找来的是俩大能,还以为郑忽是找俩商人帮他赚钱呢。

“大夫何罪之有,吾还得在多谢大夫把人送到我这来呢。”

高渠弥看见郑忽一副笑逐颜开的模样,心中为自己明智的决定点了个赞

其实,当高渠弥听到郑忽要年入五千金的时候,立马就准备放弃郑忽,继续经营公子亹这条线。后来他老爹从郑庄公那里看到了郑忽远交近攻的策论,于是,这父子俩再次坚定了投资郑忽的想法。

诸夏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土地情节的民族,故此,每一位开疆拓土的皇帝都会得到历史的优待和人民的支持。

高渠弥父子觉得他们也要为郑国的扩张尽一份绵薄之力,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现在是分封制,诸侯只有不断地拓得土地才会分封给士大夫。

国家出钱出力养肥士大夫算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每一个万乘之国后面总有几个千乘之家,每一个千乘之国后面也总有几个百乘之家,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田氏如何能代齐,干的不就是这种损公肥私的买卖嘛

高渠弥父子现在自然还未生出代郑的念头,虽然此时的礼乐制度已经像一个垂暮的老人一样,开始步入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但是,士大夫多少还是有点羞耻心的。

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觉悟有多高,只不过是长期生活在礼乐制度下的惯性使然罢了

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料到郑忽会有郡县制这个大杀器。不然的话,他们一定会严防死守的阻止郑忽上位。

只能说是时代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郑忽现在也摸不透这一家子在想什么,不过想起这父子俩送来的二百五十金的时候,郑忽心中就想狂笑一声“你们永远也猜不透二百五的真实含义吧”

带着狭促的笑意,郑忽再次开口道:“大夫应还未朝食罢,正好吾等一起。”

郑忽现在也不急着去见管鲍二位大能了,反正来都来了,还能让他跑了不成。

肉包子都送到嘴边了,郑忽怎么也得咬一口不是。

郑忽一边招待着高渠弥,一边吩咐让人准备饭菜,同时也不忘让季去管鲍那伺候着,千万不能亏待了二人。

季领命而去,室内三人继续着各怀心思的谈话。

第二十五章 养成

高渠弥终究没敢久留,朝食罢便要告辞离去。这不仅是因为郑国两日就要上朝一次,更是因为害怕被郑忽的老爹猜忌。

要知道储君从来都是个大坑,若能顺利继位,则鸡犬升天,若不能,那么就会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高渠弥父子虽然有意支持郑忽,但是却并不着急入坑。

两面下注、左右逢源,几千来来一直都是世家大族最重要生存的法则。

高渠弥父子更是深谙此道,在郑忽落魄的时候送钱博取好感,同时继续着与公子亹的关系。

这使得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他们都能稳坐钓鱼台。

送走了高渠弥,郑忽暂时没了与邓方讨论下一步计划的兴致。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见一见管鲍二位大能。

郑忽现在还晕晕乎乎的,就像是一个饥饿之人被天上掉下大饼砸中,那种幸福和满足就别提了

在巨大的幸福感的冲击下,郑忽整个人都有些魔怔。

催了几次前面引路的仇走快一点,郑忽现在也有些抱怨长葛的宫室为什么占地这么广。

长葛作为郑忽的封地,自然不是一般的小乡邑可比,而是按照这个时期城池的标准营建的,依照郑国祖制,营建城池以郑国国都新郑为依据,大型的城池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型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型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郑忽好歹是一国世子,他的食邑长葛虽不大,却是一标准的中型城池。

像战国时期动辄万户甚至十万户的封邑以及所谓的万户大县完全是生产力进步,人口暴增的结果。

此时来说,各国除国都外的其他城池能有几千户的人口已然算是个大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