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三栖特种兵 > 分节阅读 35

分节阅读 35(2/2)

目录

因为有这个雷打不动的特征,人们也叫这样世袭罔替的亲王为“铁帽子亲王”。满清整个历史才只有十个这样的亲王有幸戴上铁帽子,可见他们的地位多么重要。简直比皇帝还稀缺,因为满清出的正式皇帝就多达十二位。

比如那个多尔衮,简直就是太上皇。其实恭亲王也是影响重大,经历三个皇帝,担任过总理大臣的皇室成员,岂是等闲之辈。

新任皇帝除了按照老皇帝的意思封了六弟奕訢为恭亲王以外,还惠及其他兄弟。就连已经过继出去的五弟奕誴也封为惇亲王。对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六岁的八弟奕詥封为钟郡王。连刚刚五岁的九弟奕譓也封为孚郡王。

这一通封王安顿了皇室,接下来就该整顿朝纲和对付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了。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恩师杜授田。咸丰皇帝首先封赏了他的拥戴大功,升他为协办大学士,由原来他的最高官阶从二品,直接进到了从一品,越过了正二品。

杜大学士更是精励图治,不但自己废寝忘食,而且不忘记帮了大忙的曾国藩。几此借机提起以后,新皇帝明白了自己成功得登大宝还有这样一位背后拥立的大功臣。

尤其是听了自己那位言语谨慎的老师把他夸得古今中外无人能及,是自己巩固皇位,改变现状的绝大助力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要老师把他召来,当面垂询,商榷大事了。

三人会面的地点是皇帝的御书房。选在这个地点也表明了新皇帝把曾国藩当成了绝对的心腹,因为御书房不但是皇帝闲暇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他收藏机密的所在。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进入。

曾国藩当然知道这次召见的重要和新皇帝对他的亲近,由此他特别感谢老朋友杜授田。如果不是他对新皇帝递话过去,这些暗中的图谋谁会知道

到皇帝的御书房去,老曾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不禁有些紧张。幸好有老杜老马识途,一边引路,一边轻声给他介绍。

不一会,二人来到了一栋大屋跟前。曾国藩举目望去,只见上下两层,一幅匾额横挂正中,上书“倦勤斋”三个大字。老曾知道这就是御书房了。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公公迎了出来,说皇上吩咐了,你们来了就直接进去。

二人进了御书房,老曾双眼描过去,只见一个清瘦的青年坐在那里。他赶紧低头,以免犯下“偷觑君颜”的欺君大罪。虽然只是一恍之间,可是心里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皇不免太瘦了一点。”

杜授田告诉新皇帝这就是曾国藩以后,曾国藩就赶紧向前,向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者受了,然后说,“曾先生请起,赐坐。”

这可是双重的特殊恩待了。管曾国藩叫先生,显然是和杜授田一样对待。赐坐给他也是额外的恩宠,一般大臣奏事,都是跪着说话。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乱了秩序。毕竟老杜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着老杜先说。

老杜果然稳重持恒,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皇上初登大宝,一切以稳定为主。对于朝纲,臣建议皇上选派一二能员,暗中调查外地官员。待证据确凿以后,就对有问题的官员撤职严办。”

皇帝说到,“先生说得不错,稳定为上。朕可以特派钦差去做这样的事情。一旦贪官污吏被清理一净,情况会大有改善。”转过脸对曾国藩说,“先生以为呢”

曾国藩一边听这二人对话,一边心里不以为然。这样的对策当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严重的时机不对。曾国藩可知道下面的乱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现在的这个朝廷,用目前的这种方式是绝对对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级官府确实问题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朝廷中枢。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没有办法抗过今后的难关的。这个朝廷的问题,不是机构臃肿,办事低效。这样说是太轻微了。

而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权的皇室大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什么事情都是越办越坏。这些人当政,时局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越来越坏。那些乱民不但无法镇压,满清统治都会很快陷入穷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词句,思考了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然后把自己针对这些担忧的措施提出来。最后他决定,还是直接晾问题,敞开自己的心怀,提出建议。接受的话,我肝脑涂地,也会促使其实现;若不听从,只能看它灭亡,我也无能为力。

“启禀圣上,臣认为结束乱局当用重典。若依然任奸党弄权,紊乱朝纲,臣担心不至久远,国将不国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尝闻南方诸省乱党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级官员,欺上瞒下,隐匿不报。

“更有一可虑之事,基督教已然扩散,彼外来传教者,及本土入教人等,以坚韧心志,持恒传导,让诸多愚民,知晓并认同该基督教信仰。

“还有甚者,许多落第秀才亦参与其中。臣忧乱党与基督教互为连接。一旦此混合形成乱局,朝中再互相制肘,则大局崩坏无救矣”

接着,曾国藩就把他从两光巡抚叶名琛那里间接收集的资料,加上直接从麦轲那里听到的基督教知识和现状,都说了出来,配合他前面的回答。

“前朝北经也有基督教,当时已被前朝圣上严格禁止。似乎无大影响。现在果真如此严重”杜授田比较了解满清早期发生的事情,知道康熙初期的时候,还对基督教挺宽松的,所以一听老曾的介绍,觉得难以相信,会有那样大的危险。

“臣对其危险远未描画精细。与我大清纠葛之外夷,皆以基督教立国。彼辈难免亦对吾大清作如是想。未雨绸缪总好过临阵磨枪。”老曾对皇帝解释。虽然是老杜问的,他总不能把皇上抛一边,跟别人去扯。况且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圣上关心的。

“如此曾先生有何对策”

“臣有二策。前者快刀斩乱麻解决朝纲紊乱;后者建立根基对抗乱党。

“欲振朝纲,必除文华殿大学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