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8(2/2)
这本身就只是一部小成本的,微电影,叶秋也的确是赶鸭子上架,演技什么的还真不咋地,可是就算是一部商业大片,往往,以影评人的尿性,给的评价,也绝对不会比父亲高。
至于很多人把这部影片的成功归功于叶秋的营销推广策略上,叶秋也不否认。
不过,在父亲的收视率公布之后,倒是有不少专业人士给了这部影片不错的评价。
有着博客才女之称的舒云在新一篇博文中写道:“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其实最不应该在意的就是所谓的专业人士的影评,我们看一部影片,首先是为了什么别人我不知道,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它能让我们哭,让我们感动,或者产生一些共鸣,我觉得那就足够了。
而当我们去关注那些所谓专业人士的分析,什么镜头,配乐,剧情,剪辑等等,这些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你会觉得,哦,好像的确是这样,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就会忘记了最初的感觉。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没有看那些所谓的专业的分析之前,你把自己带入电影中去了,你发挥你所能去想象你是主角或者配角,或者是你赞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你热爱那份真实生活的表达,你看见了那份温情,它唤醒你麻木冷漠生活中沉睡了许久的东西。
然后你再去看各种各样的影评,有说好的,有说烂的他们也许会说,这部电影,剧情老套啦,剪辑不够好啦,画面不够美,配乐有问题啊等等,能成功只是因为叶秋营销策略做的好,说什么,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赚钱敛财,只知道赚人眼泪啊什么的。
让人纠结的是,他们说的又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好像是对的,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晕了,然后就跟着一块儿批判去了,说他们靠煽情赚眼泪,靠做宣传营销打广告敛财,剧情老套啊,演技不行啊等等,看着别人傻兮兮地位这部影片流泪的时候,你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笑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这么老套的剧情,蹩脚的演技,煽情,你怎么又被感动了啊有没有点新意啊你觉得自己仿佛知道内幕能给人指引前路带来明灯般为他们解读。可是你渐渐忘了某些些东西,也可能不是“渐渐”,是很快。然后你继续你的麻木你的冷漠。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不管怎么说,请别忘了最初的感动和眼泪但凡有触动,那就是好的。至于技术和艺术层面的东西,和我们有半毛钱关系吗
总之我是看哭了,我也懒得再去看那些意料之中的无关痛痒的批判了,我怕我忘了那份痛哭流涕,那份带给麻木生活的触动。”
舒云原本就是从博客出来以后才凭借着其独特的个性的博文火起来的,舒云的博客关注人数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那种,她虽然不是专业影评人,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反而更让观众觉得,她是自己人,而不是那些专业人士。
舒云的这篇博客也不负众望,一发出来,就有数以万计的人点赞。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影评人什么的,其实也就那样,一般票房高的电影,本来也很少能够获得影评人的肯定的。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特别是在越来越不相信权威的这个时代,影评人的批判虽然能影响到一些人,但是更多的年轻人却反而对其嗤之以鼻。
俗人小黑说
提前给大家拜年啦
第三百七十四章 电视电影大有可为
第三百七十四章 电视电影大有可为
父亲无疑又是一次叶秋的成功的营销运作,实际上,父亲这部微电影,抛开父亲同名歌曲,绝对算不上经典之作。
那些影评人的评论,其实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有时候电影和歌曲一样,在最合适的时候,剧情和影片本身的一些硬伤,反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或许这部影片谈不上精彩,但是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能够在某一个点感动到观众,就足以说是成功了。
父亲的成功,无疑又给影视行业增添了一个新话题,那就是,电视电影,是否真的像父亲表现出来的这般有前景还是说和爱情呼叫转移一样,只是一次特殊的案例
在华国电影行业不景气的这个时代,父亲这么一部小成本的电视微电影,获得了成功,仿佛给很多人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别人不知道,冯刚却是知道一些内幕。
正是因为知道,所以,他也有些心动了,因为,叶秋的父亲获得的收益,甚至比他之前拍摄的贺岁大片没完没了的收益还要来的高。
父亲大赚,叶秋自然不会吝啬,虽然之前是和冯刚打赌赢来的,叶秋的确没有给冯刚片酬,但是还是给冯刚封了一封大红包。
冯刚倒是没有拒绝,这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其实最让冯刚触动的是,虽然影评人和一些电影圈的人士,对父亲这部影片大批特批,但是实际上,从父亲成功之后,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打算复制父亲的模式了。
而冯刚这个大导演,又是第一个成功的将父亲这部电视微电影做成的导演,自然成了拿下影视公司和投资方的追逐的对象。
比如冯刚背后的影视巨头中谊影视,就有意投拍一部电视电影,导演首选自然是冯刚。
只是冯刚却还没有答应,在老本行导演这个位置,他还是很有自信的,可是父亲这部影片能够成功,冯刚却不敢居功,或许他这个大导演的确给父亲一些不错的噱头,但是实际上,父亲的水准,凭良心说,冯刚只能说很一般。
在他看来,外界有些太过于盲目的乐观了,他们只看到了父亲的成功,却不知道,这部影片能够成功,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爱情呼叫转移类似的是,这部父亲同样的“第一”,第一部大导演执导的电视微电影,第一部,免费授权给电视台首播等等。
还有冯刚认为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部父亲的宣传营销策略。
别看父亲第二轮第三轮卖出了不错的价钱,让人看了都眼红,但是实际上,那是建立在父亲的第一轮首播营造出来的高收视的情况下。
而第一轮能够成功,离不开那些营销话题。
当初叶秋剪辑出来的那一个版本的奇葩的预告片,乍一看是胡闹,实际上,却也是营销手段,本身父亲这部影片主打的是怀旧,父爱,感动,等等元素,再加上这部影片的片名,以及在父亲节首播,这就给了观众一个主观的印象,那就是,这应该是一部催泪弹,可是结果,第一部预告片,却给了观众一个极大的反差。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奇,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话题就这么产生了。
而第二部预告片也很微妙,可以说很难被复制,毕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