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魏延的种子三国 > 分节阅读 130

分节阅读 130(2/2)

目录

他心里如此想,嘴上却说道:“你多虑了,这次的大兴官学而培养出的平民子弟,不会像先帝的鸿都门学的天子门生一样,立马派出去做郡守或刺史,只会做亭、乡、县的小吏”

亭、乡、县的小吏,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做的官职,向来都是由世家的附庸土豪们瓜分,但魏延的态度很鲜明,朝廷上的官位和地方郡守、郡丞、县令、县丞、乡令之类的官职可以分给你们世家,但是这些诸如郡尉、县尉、乡丞、乡尉、亭尉之类的官职,全是我魏延这一方的囊中之物,你们不能抢。

那些世家家主见魏延信誓旦旦,而且不是一味的退让妥协,便信以为真,以为魏延跟他们世家商量好了条件,就会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反对魏延大兴官学的人越来越少。

魏延这个人,爱憎分明,他若是认为那人是友人非敌人,他绝对会严守两人的盟约,直至对方毁约,若是他认为对方是敌人,他便会把那盟约当成一张废纸,随时都可以撕毁。

跟世家家主的约定亦是如此,官学里培养的人才确实在一开始做亭、乡、县的小吏,那是因为魏延不想拔苗助长,他想让自己的门生们多积累一些地方政务的经验,厚积薄发。

等魏延把这些世家各个击破削弱以后,魏延这些门生们又经过多年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政务经验,魏延便顺理成章地把他们提拔到县、郡的重要位置,如县令、县丞、郡太守、郡丞,至于县尉、郡尉,也是魏延门生故吏的囊中之物。

经过魏延耐心的说服,各个世家家主都陆续同意了全民教化的理念。

魏延担心这些世家人物还对着搅风搅雨,便写下了白纸黑字的约定,说不会把自己的门生放做郡守、县令之职,不会让自己的门生去抢世家子弟的饭碗。

那些世家人物都同意了,全民教化的基本政策便制定下来了。

各地的官学依然兴办,但那是为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寒庶子弟们开放的。

魏延强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是在现有的官学之外,另辟蹊径。

魏延率先在义阳新城建立了一个大学堂,名为中央大学堂。

中央大学堂由魏延的钱袋子延财钱庄拨给经费扶持,由中央系统的枪杆子严密保护,同时正规军还为中央大学堂提供强大的武学支持。

中央大学堂里面设有师范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技术学院、文艺学院、女子学院。

为什么要设置师范学院

魏延觉得,现在大汉最缺乏的不是将领,不是文臣,而是教师,大量的合格的称职的教师,若是有了大量的合格教师,全民教育便有了光明的前途,未来实行科举制进而抑制世家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第373章 小学

魏延把培养教师的学院定名为师范学院,是依据后世的设定。

他以为会被司马徽等人给否决掉。

司马徽却拍案叫绝道:“文长公,这个名字定的好,杨雄在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教师之才。”

魏延想到后世,中小学校的教师多半是同届学生中较为平庸的,由这些平庸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能杰出到什么程度呢,国家的教育制度本身差劲,再加上那些执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这个国家有太多能成为栋梁的人才都被耽误了,而那些大学教师里面,没有师德的专家叫兽比比皆是,为了汉民族的长远发展,魏延就要从一开始选择最杰出的人才做教师。

所以魏延把师范学院定为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重要的院系,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适合做教师或稍作训练就可以做一个好教师的优秀学生全都被安排在师范学院。

他现在占领地盘里面,十五岁以上的略通文墨的贫民子弟、寒庶子弟、世家子弟加起来共有四千多人,愿意来中央大学堂继续就学的只有两千多人,多半是平民商贾、寒庶地主的子弟,魏延便从这里面优先甄选了一千人,编入师范学院。

这第一批招收的师范生,将在师范学院院长司马徽的教导下,突击学习等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面涉及到教书育人的篇章,学制二年,以后变为三年。

开始的第一个月和最后面的一个月里,这些师范生都要进入正规军军营里接受军事训练,以砥砺意志培养对魏延的忠诚,二年后经考核合格,便编入到每个亭堡、县城、郡城里开设小学堂。

中央大学堂第一期的师范生最后合格的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没有通过考核,还要再接受一年的学习训练。

魏延掌控了八百万人口,八百万人口里五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儿童加起来,总共有一百多万,平均二千个学生才能摊在一个教师,魏延便把这个教师定在每一个乡公所里,也就是乡里几个亭堡里面最大的亭堡,那个教师兼任乡傅,负责全乡的教化。

魏延颁下法令,规定辖内所有五岁到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管是世家大族的子女,还是寒庶地主的子女,还是自耕农、商人、军人的子女,还是佃户、奴仆的子女,全部都要接受教育。

完全不识字的,不论年纪、性别,全部编入小学堂一年级,跟随乡傅从识字开始。

小学堂只设置四年,魏延经历过后世那种摧残儿童人性的教育制度,所以他一直认为基础教育没必要花上五年或六年的时间,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四年内学完小学堂的所有课程。

那些稍微识字的孩子再按照识字多少、诵读典籍多寡来分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完全不按照年龄、性别来分年级,分年级的依据便是入学前的考试,看掌握文字的程度而定。

刚开始的几年内,中央大学堂培养出来的教师很少,每个乡镇只能分到一两个,魏延为了迅速推进全民教化,便想出一个便捷的办法。教师先去教授四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四年级的学生便再按照二年级课本去教授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再去教授三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三年级的孩子再按照一年级的课本去教授一年级的学生,若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们有教不通的地方,教师再重新给大家讲一遍。那些学的比较快、教课比较好的三四年级的学生会被授予助教的身份,参与小学堂的日常教学。

在这个时代,即便魏延不添加什么,小学堂的课程都比后世的小学课程好玩太多太多,而且更能培养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因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都依据儒家要求学生们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便是礼仪,如同后世的思想道德教育,书籍有两本,一本是,一本是魏延亲自编纂的,取材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