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7(2/2)
魏延这么一说,反倒勾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心,异口同声地说道:“主公,您就快说吧,您不说出口,怎么会知道你的话不入我们的耳呢”
“那我就说了,”魏延沉声说道:“主宰浮沉的不是你,不是我,不是在座的任何人”
大家还以为他要展示他的野心,谁知道他把自己都否定了,松了一口气以后,心又揪了起来,赶紧追问道。“那究竟是谁”
魏延指指楼阁下面正在清扫的奴仆:“是他们,是占据大汉子民九成的他们”
“啊”众人尽皆吃惊道:“主公,他们不过是一些奴仆、佃户、自耕农而已,有什么能力掀起大风大浪”
“不要小看这些象草根一样的平民贱民们,他们一个个虽然不通文墨也没有兵器,看起来软弱可欺,”魏延说到这里,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猛然走到高阁的中间,高声说道:“可他们联合起来的力量,浩荡如江河,有谁能阻挡
强横如暴秦,不也被陈胜吴广掀起来的造反狂潮给掀翻了社稷吗
伟大如高祖,不也是尾随着陈胜吴广才打下了大汉江山
强大如新莽,不也被赤眉等农民义军给打得落花流水吗
伟大如光武,不也是尾随着赤眉才中兴了大汉
便是那张角逆贼的黄巾起义,我们何曾彻底破灭过,黑山张燕、汉中张鲁不都在四处肆无忌惮地活跃着吗”
第369章 司马徽和胡昭
魏延见自己一席话让在座的大臣们陷入沉思,便继续把自己烧起来的火升腾的更旺一些:“自古以来,得民心得天下
大禹得民心,才能把基业传给儿子夏启,建立夏朝。
商汤得民心,伐暴虐夏桀,遂立商朝。
周文周武得我祖吕尚辅佐,又得民心,以仁义伐无道之商纣,遂建立大周八百年基业。
秦国对其他六国子民虽然暴虐,但商鞅变法顺应了秦民之心,耕战得法,才吞并六国,实现大一统。
我大汉高祖在咸阳约法三章,取信于民众,关中根据才能稳固,才以此打败残暴不仁的西楚霸王项羽。
还有更多的例子,就不用再举了吧”
徐庶抚掌大笑:“好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到了东汉时期,刘秀在开国之时倚重地方豪强,所以纵容地方豪强做大,渐渐成了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拒不向朝廷交税,反而强取豪夺平民的田地商铺。朝廷又正遇到西羌鲜卑频频寇边,向世家大族那里征不到税,只好向平民百姓征税,所以贫民的负担日益加重,既受世家大族的盘剥,又受朝廷的横征暴敛,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还则罢了,实在难以忍受的便加入张角逆贼的太平道揭竿造反。魏延暂时还要利用这些世家大臣来对付其他敌对势力,不愿开罪他们,所以没有把东汉的情况说出来,转而笑道:“说是自古得民心得天下,似乎这民心很难得,其实不然,这民心最容易得到”
众人拱手道:“主公,我等愿闻其详。”
“与周边撮尔小国的国民相比,我们的大汉子民最是温顺,甚至可以说是奴顺,他们最容易满足,只要让他们有口饱饭,他们就绝对不会造反。”魏延说着指了指西边:“在遥远的西方,有个小国名为高卢,又名法兰西,这个国家的百姓最是懒惰,又很刁钻,只要他们的国王或领主让他们稍微不满,他们就全体罢工不做事,逼得国王领主向他们屈服,你们可以想象,若是我们的大汉子民像高卢国的刁民们一样,你们还能如此饱食终日坐而论道吗”
说到这里,魏延大声说道:“简而言之,想要得到民心,就要让他们有活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关键是让他们要有饭吃,可是他们如此简单的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一旦遇到饥荒,朝廷补给不及时,地方世家一毛不拔,贫民们只能沦为流民,饿死路边。在座的各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路边的死尸和白骨,有没有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做到亚圣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
看着有些世家人物有些惭愧地低下头,魏延觉得,不要再深入说下去了,否则这些家伙回去一琢磨总能看出自己对世家的根深蒂固的仇恨,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不管其他地方如何,在我治下的地区,我不希望再有大批饿死路边的流民。诸位,你们只需要从牙缝里挤出一点点粮食,就可以救活数以万计的难民,希望你们抱着仁义之心,多行善举吧。”魏延当然把自己这场诗词发布会变成慈善晚会,便又把话题转到诗词上面了。
蔡琰嫣然一笑道:“将军,大家余兴未消,不如你再赋诗一首,或作词一首”
就在这时,门外有人通报:“司马徽、胡昭到了”
魏延大喜,诸葛亮、司马懿的师父来了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敬重。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那一世,公元198年,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客居襄阳,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
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名士宋忠齐名。荆州南阳人刘廙、襄阳人向朗就曾经是司马徽的学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为益州只流行今文经学,特意来荆州从司马徽、宋忠学习古文经学。
有人对刘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