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魏延的种子三国 > 分节阅读 121

分节阅读 121(2/2)

目录

那员大将瓮声瓮气道:“俺乃文长公麾下无双上将潘龙是也,高干匹夫,还不快快下马受降”

高干还想拨马逃走,退路已被马忠封住,左右两边也有魏军将士围堵过来。

正在高干惊慌失措之间,潘凤举起开山大斧,轻轻一拍,便把高干砸落马下。

左右魏军将士飞驰过来,将高干牢牢捆住。

马忠看了看一脸憨厚状的潘凤,心里涌出无限的羡慕嫉妒恨,这厮的运气真好,郭援和高干,都被他擒拿,这种狗屎运还有木有啊,也让我老马沾上一点。

擒获高干以后,典韦、马忠等魏军骑兵将领便胁迫高干来招降那些袁军骑兵。

那些袁军骑兵本来还想顽抗一下,怎奈山谷狭窄,骑兵的威力根本施展不起来,况且高干已被擒获,大势已定,形势比人强,除了少数死忠之外,大部分袁军骑兵不愿白白受死,都滚鞍落马,丢弃兵器,趴伏在地,接受魏军的整编。

山谷里面的那些袁军步兵,刚一被伏击,他们根本看不出这两侧山坡到底埋伏了多少魏军,因为魏军将士都是头戴草环,身上盔甲战袍都是草绿色,跟那满山的苍松翠柏混为一体,让人感觉漫山遍野都是敌军,尤其是徐晃那一嗓子之后,一万多中央将士齐声大喝:“同是汉人,何必互残缴械不杀,投降有赏归顺中央,世代荣光”

齐声大喝在山谷里盘旋,回声增强了这些喊话的声势,让下面这些袁军兵们感觉魏军是用了四五万人来伏击他们。

刚被伏击,那些袁军步兵就心惊胆颤,有的人往来的方向逃,说要撤退,有的人往去的方向冲,说去路已经被堵要杀出一条血路好逃命,因为高干指挥不力,这些袁军步兵越加混乱。

这些袁军步兵中的弓箭手们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慢慢聚拢起来,张弓搭箭,予以还击,怎奈他们立在谷底,往高高的山坡上攒射,总是被山坡上的苍松翠柏挡住,或者被魏军弓箭兵前面的刀盾兵手里的木盾所挡,对魏军的弓箭手根本没有构成任何威胁,反倒是自己死伤殆尽。

高干麾下的两万步兵里面仅有三千多弓箭手,这些弓箭手因为要背弓背着箭囊,身上没有披着重甲,只是披着皮甲,魏军四千弓箭手在前几轮的箭雨里首先都是问候那三千多袁军弓箭手,几轮箭雨以后,袁军弓箭手们已经没有人再敢站在那里,都学着那些兵油子们,趴在地上装死。

缺乏弓箭手的空中打击的支持,那些不急着逃命、对袁绍还有一些忠心的袁军步兵们只得往山坡攀爬,赶上来跟魏军步兵对抗,怎奈何他们在过去的几天里,被高干驱赶着急行军,体力早就耗得差不多了,没等到了半山腰就手软脚软,连兵器都拿不稳。

就在这时,山坡上还滚下来许多大石头小石头,往这些往山顶攀越的袁军兵们冲下去,当场又砸死一两千人。

少数攀越上来尚有战斗余力,又幸运地躲过山上滚下来的势头的袁军兵,正遇到虎视眈眈的魏军枪兵。

那些枪兵先是从背后抽出几支标枪。

那些标枪都是坚硬的枣木杆上嵌着锋利的铁制枪头,都只有四尺长,靠着这些枪兵惊人的膂力甩将出去,少则穿透一个袁军兵的盔甲,多则将前后拥挤而来的几个袁军兵穿透,如同拿一根铁钎将几个青蛙串起来一样。

魏延在认识到“三刀不如一箭,三箭不如一枪”,便在魏军的体系里,减少刀盾兵的人数,将枪兵的人数扩大,让每个枪兵背后都背上两杆标枪。

在东汉末年,能用标枪作为武器的只有马超的兵团,传说是当年罗马三杰大战时其中一位失败,一直往东方退却,退到西凉,影响了西凉马超等人作战方式。

魏延采纳标枪作为一种武器,主要考虑到,标枪跟弓弩相比,有三个好处,一是由于其自身重量大,尽管初速慢,但是在近处投掷时,准确度和威力还是不容小视的。尤其给敌人造成的心理震慑很大;二是同样由于其重量大,所以如果击中敌人的盾牌,会造成敌人活动不便,从而妨碍作战,如果抛掉盾牌,就会陷入缺乏防护的境地;三是成本和消耗工时比弓弩低,比较方便使用,训练较易,不象弓弩一样需要专业训练,而且标枪的铁头很细,在能够穿透敌人铠甲的同时,会迅速弯曲,即加强杀伤效果,又避免了敌人把它投掷回来。

最重要的是,标枪弥补了短程攻击的盲区,当敌军靠近的时候,或敌军已经跟我军纠缠到一起的时候,我方弓箭手已经不方便出手的时候,枪兵便可以投出标枪,克敌制胜。

因为魏延的这点考量,魏军的攻击顺序便变成霹雳车兵、步弩兵、步弓兵、骑兵、枪兵、刀盾兵,都是根据攻击的距离来定的。

在大批静止不动的弓弩兵旁边,还流动着上百名弓弩兵,他们是根据敌方中高层将领的移动而移动,找准机会,便射杀敌方中高级将领。

这支团队便是远程攻击军队里的精英部队,魏延就根据他们的行为特点,命名为狙击队,每一个师团只有一个狙击队,全部是弓兵、弩兵里面的精英,专门负责狙杀敌方头目。

第356章 诈城

高毅是高干的族弟,在高干军中担任屯长,手下管着四五百人,因为追随高干日久,多少经历过一些阵仗,遭遇埋伏,他不急不慌,连忙让人举起盾牌,向山坡攀爬,一边攀爬,还一边吆喝道:“兄弟们别慌,敌军人数并不多,我们镇定下来,冷静反击,我们还有胜的可能”

他这句话刚刚说完,一杆标枪投射在他的盾牌上。

四尺多长的标枪扎在他的盾牌上,让他的行动有几分吃力,他就想侧过盾牌,拔去标枪,堪堪把他的脖颈暴露出来。

一支弩箭噗嗤一声,不偏不倚地,射中他的脖颈,杨毅翻身倒地,气绝身亡。

他手下那四五百人原本在他的指挥下,都一窝蜂地往山坡爬,可当他被弩箭射死,那四五百人六神无主,若干人厉声吼道“为屯长报仇”,却又被几只突如其来的羽箭射翻在地。

如此这般,高干麾下这两万步兵里面那些胆敢露头出来反抗的中高层将领都被射倒在地,群龙无首的袁兵,听到魏军“同是汉人,何必互残缴械不杀,投降有赏归顺中央,世代荣光”的口号,再看看那些奋起反抗被箭羽射翻在地被标枪刺穿身体倒地的袁军兵,许多袁军兵纷纷抛下兵器,趴伏在地,等待魏军的收编。

魏延有个理念,在打内战的时候,尽量避免打歼灭战,搞那种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下子就把同根同种的同胞们搞死几十万,有什么意思,有这样的战力不如留着去打那些异族。

因为极其厌恶又无法避免内战,魏延只能选择“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为此,魏延在魏军中特别规定,俘虏一个敌军的奖赏超过斩杀一个敌军。

当然,这只是在内战的时期,在对待那些异族的战争中,魏延会特别规定,斩杀一个敌军的奖赏比俘虏敌军高上一些。

徐晃伏击高干这场战役取得了空前的战果,没有放过一个敌人,击杀袁兵五千多人,俘虏了二万四千多人,包括万六千多步兵,因为袁兵前去白波谷都是自带五天的干粮,没有辎重车,所以没有俘获多少辎重,可却得到了一万一千多匹战马。

徐晃率领的一万八千人,只战损了一千多人。

徐晃成功地用一万八千人把高干的三万人马伏击以后,命人领兵打扫战场,整编俘虏。

他则策动骅骝马,提着大斧,来到高干面前:“高干,我想向你借一样东西”

高干脸色发白,通常这时候这样的话,不是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