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7(2/2)
炮兵营的火炮也开始发射,这些射程比较远威力更大的炮弹使得林丹汗部十万铁骑的后方也遭受到了炮击,顷刻间,这林丹汗部的十万铁骑就被炸的是人仰马翻,阵营顿时变得大乱。
林丹汗有些懵逼,他从来没想到打战还可以这么玩,他本以为自己铁骑过去就能轻松对这些明军步兵大砍大杀,即便是这明军的炮火与火器犀利,然而现在的事实却是,自己的铁骑连步兵的影都没摸到,自己这边就已经被炸的折损大半,一些地方更是直接变成了火海一般,无数被火焰吞噬的骑兵在地上拼命的哀嚎着。
杀啊
禁卫军这边的骑兵也发起了冲锋,噼里啪啦的子弹在烟雾弥漫的空气中炸开,簌簌地将一个个鞑子骑兵击倒,而这些还有战斗力的鞑子骑兵则也悍不畏死地朝禁卫军骑兵这边冲了过来。
但他们的弓箭速度明显比不上禁卫军骑兵的子弹的速度,没待这些鞑子骑兵拉开弓,就早已有无数鞑子骑兵被掀开了天灵盖。
一直躲在战车后面的禁卫军步兵此时也冲了出来,嗷嗷叫的就朝林丹汗部骑兵的中军位置杀了过来,但仍旧以队为单位整齐前进,连排的子弹横扫而来,一些见禁卫军步兵冲过来还想借用战骑的快速优势先击败禁卫军步兵,但却一冲过来就被禁卫军步兵的连排子弹扫倒大半。
没到两个时辰,林丹汗部的十万铁骑就已呈现全面溃败的迹象,最终他林丹汗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仗没法打。
林丹汗甚至已顾不得集合残部,直接就先带着身边的百余骑兵狼狈而逃,而飞行营和骑兵则先追了过来,不停地追在这林丹汗的屁股后面放枪丢炸弹。
林丹汗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依旧是拼命地跑,他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苦心孤诣数年的力量竟然在顷刻间就被大明的军队碾压,他现在再也不敢妄想去取代大明,重建自己的大元江山,他现在唯一想到尽快逃出去,能活下去。
这已然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禁卫军已经开始不再拘泥章法,甚至连征伐其他部落的边军也是如此,他们疯狂的追击着这些鞑子们,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士兵就敢追杀着十多个鞑子骑兵。
明显,刚才一个照面的对战就已经直接吓破了这些鞑子骑兵的胆,而对于胃口很大的明军们而言,他们并不满足于此时的胜利,他们继续疯狂地扫荡着这漠北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几乎一个鞑子骑兵也不曾放过,犹如他们此次的军事行动代号是“狩猎”一样,此时的鞑子们在他们眼里就是猎物,谁都愿意猎杀更多的猎物,而不是空手而归
林丹汗最终被一个禁卫军骑兵击中了数枪而死,但他即便到死也没有明白大明军队缘何突然变得如此强大,简直就是摧古拉朽一般灭掉了自己的部落,在不到一天之内,就使得自己辛苦了数年的统一大业毁于一旦。
第四百八十五章 张煌言去漠北
煊赫一时的林丹汗部就这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被禁卫军大部歼灭,而在这两个月时间内,真正用于对战的时间却不到十日。
而真正比较耗费时间的却是后勤的调配与情报系统的侦查,真正涉及到单兵作战,大明的复合军种已经可以完胜这种古典式的骑兵兵种。
当然,在明朝初年国力鼎盛时,拥有神机营与朵颜三卫的大明军队也能完胜鞑子骑兵,而真正的消耗与损失也是在后勤与追寻敌军主力过程中。
不过在大明初年,鞑子骑兵却没有敢与明军骑兵直接决战的信心,基本上见到大明北征的主力就直接遁离,使得大明很难全歼其部,并进而永久地解决边患问题。
但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可以基本上不用再担心无法彻底解决边患威胁,首先林丹汗部等蒙古鞑子因为忽略了大明已然发生的巨变而一开始就选择了大明的军队决战使得其主力丧失殆尽,其次,大明现在的军队装备与战争理念早已超越了整个时代,即便是一支营级的禁卫军在火力充足的情况下也能抵挡得住数万铁骑的进攻,因而这些鞑子骑兵即便避免与主力决战采取在运动中击破大明军队的战略也已失效,更何况,现在的朱由校对于漠北蒙古的重新占领并不打算继续对漠北蒙古采取羁縻政策,然后利用分封诸王的方式挑起蒙古诸部内斗,从而达到无法统一而威胁中原王朝的目的。
如同对漠南蒙古和建州还有外兴安路以及庙屯的占据一样,对于漠北蒙古的占领将不仅仅以军事占领的方式结束,朱由校将要继续遣派官员在这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和主流文化统一的政策,对顽固反动的上层贵族采取严厉打击绝不姑息的态度,对于底层蒙古牧民则是采取分草地和鼓励贸易的拉拢方式并通过一些奖励制度引诱底层蒙古牧民放弃对上层贵族的支持进而选择将信仰转移到大明皇帝乃至融入和习惯大明的道德与习俗。
朱由校相信,只要这样做,历史上,中原王朝无法一劳而永逸地彻底铲除关外游牧民族势力的威胁的历史现象将彻底地不复存在。
除去禁卫军第二军骑兵部队和边镇部分骑兵部队留在漠北蒙古继续扫荡鞑子残余骑兵外,大部禁卫军与边军都开始陆续撤离,此次征战对他们而言的确只是一次实战训练而已。
而在与此同时,朝廷也立即开始调派官员去漠北建立行政体系,经过廷议决定,刘宗周和史可法还有管绍宁分别被任命为漠北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按察使与巡按御史,其中史可法还提督学政;这三人中刘宗周和史可法这几年都在关外做过官,在建奴做过使节,在漠南做过地方官,对于如何管理游牧民族使其接受儒家教育并融入汉文化有着丰富的经验;而管绍宁在进入翰林院后曾去京师大学堂进修过,是实用主义与文化统一的倡导者,对于如何管理夷民使其真正成为大明顺民具有很深的研究,因而选择提升这三人主持漠北政务倒也恰当。
本来,对改土归流和同化非汉文化圈的百姓具有一定经验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