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明朝当皇帝 > 分节阅读 244

分节阅读 244(2/2)

目录

但现在这年头玩政治的又有哪个真正的是正人君子,于是,朱由校便将温体仁喊了过来:“温体仁,朕若让你做我大明第一任外交部尚书,你可能胜任之职,自开海以后,我大明与海外诸国来往便比以往密切,也就少不了摩擦与矛盾,你能否处理得当”

温体仁听朱由校这么说,自然也猜到陛下这是要简拔自己的意思,便忙信誓旦旦的回答说自己定能竭尽全力以为大明外交事业赴汤蹈火绝不使大明在与外番接触时吃半点亏,受到半点侮辱等。

朱由校听了便只是点了点头,让温体仁管外交部,他倒是放心的,毕竟这温体仁专会坑人,让他去坑外番总比让他坑国内的人要好得多,而现在看这温体仁的表现倒也能揣摩到自己的意图却又不恃才傲物,明显可以当做下一个重点提拔的官员。

当然,朱由校也知道这样的人肯定是不能长用的,但现在也是没办法的事,能用的官员很少,能用的非革新派官员则更少,也只能暂时让温体仁发挥点制衡的作用。

对于李明睿等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革新派官员,朱由校对他们是又爱又忌惮,这些官员同自己一样都是属于大明帝国的新兴资本家,具有同样的利益诉求,但朱由校的独裁又威胁到他们在政治权益上的扩张,所以朱由校忌惮他们会不会在足够强大后发动革命,将自己这个君王撵下台或者直接送上断头台。

不过如今还好的是,控制着军权的兵部系统和禁卫军系统的文武官员都没有被朱由校允许其家族创办新兴企业,且朱由校还严令禁止,使得这些官员还能保持中立,并在目前还没有办法被革新派或者守旧派的官员利用和掌控。

朱由校也让东厂时刻关注着在民间思想潮流的最新动向,虽然他对于大多数思想是放任自流,但对于那些质疑君权的思想还是保持着较高警惕,尽管朱由校不会借此直接发动文字狱,但也会请这些威胁统治的极端思想的创造者去喝茶好好谈谈。

闲言少叙,无论朱由校对朝堂的各种官员是何态度,也无论这些朝堂官员各自怀的是什么心思,但该做的正事也还得做。李明睿的奏疏很快就流传到了朝堂之上,谁也没想到,李阁老会突然提请改革礼部而且将礼部的权力一分为三,则让很多官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谁都知道,礼部就是李阁老的后花园,如今李阁老却主动要放弃自己的权力这无疑于自断其手臂。

大多数官员虽然不理解但也不会管李明睿放权的事,而少数嗅到其中真正味道是当今陛下要改的官员则直接上折子弹劾李明睿没事找事,也有少部分巴不得李明睿因此权力减少,而直接表态李明睿。

无论如何,因为是李明睿主动提出,改革阻力便小得多,改革礼部的大幕也就因此顺利拉开。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宫闱之事

天启十四年秋,在夏热未尽时,朱由校就正式承内阁次辅李明睿所请下达圣旨将礼部一分为三,即礼部正式分为礼、学、外交三部。

李明睿继续兼任礼部尚书,而原礼部左侍郎温体仁则为外交部尚书,而学部尚书因礼部右侍郎李标被罢职,经廷推便将漠南巡抚杨廷麟声调回京担任学部尚书一职。

杨廷麟在漠南担任巡抚的几年里主要做的就是改土归流和建立基础教育,而且做的很好,到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每一个漠南人都开始了汉文化的学习,几乎每五十户牧民就有一所由朝廷指派童生或生员负责的社学。甚至因为考虑到漠南蒙古牧民会经常迁徙的缘故而创造了流动性社学。

再加上这杨廷麟本身就是禁卫军体系出身,是年轻官员里率先接受朱由校新思想的佼佼者,大有徐光启之风。

所以朱由校相信杨廷麟能够胜任这学部尚书之职,并能将自己所计划的一套新的大明教育方案和科举方案以及人才选拔方案执行下去。

不过,事实上,此时的杨廷麟还没到不惑之年,但官阶却是跨越得很快,不过三五年就成为一省巡抚,如今又直接升任尚书,可以说也算是继李明睿之后天启朝又一颗新星。

礼部的改革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对于百官们而言,似乎并不是对他们的政治生活有多大的干扰,内阁的几个阁臣依旧票拟奏疏,司礼监依旧进行批红,其他部院依旧做着自己的事,就只有地方各省督抚与巡按御史以及提学副使和州府正堂接到一旨诏令,命其全面配合礼部改革而已。

可以说,在悄然间,大明在某一方面的改革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而不会牵连到其他行政部门,即便是地方上,也因为本来就有了主管学政的提学官而使得学政改革更为容易,而礼部也不过是再在地方设立一机构耳。

这也跟大明本来的政治制度已经在整个数千年的发展中相对较为完善的原因有关,而朱由校的行政改革可以说只是一种微创新,将以往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细化而已。

杨廷麟一抵达京城,朱由校便立即召见了他,看着这个从禁卫军转到民政的第一个转业官员,朱由校倒是不由得产生颇多感慨,虽说自己为掌控朝政并驱除东林党而创建了保皇党,但因为利益和阶层的重新划分,导致短期内急剧扩张的保皇党已经是名存实亡,而自己真正的嫡系却只有禁卫军,而杨廷麟才算是自己真正的嫡系中的一员。

而廷麟同他在原本历史上便就与卢象升走得近,切自己带兵抗清救过最后直接跳水殉国一样,这一世的杨廷麟也依旧是一个提倡武与文并重,提倡除旧革新的理想主义者。

从小便以王守仁为偶像的他在高中进士后便选择进入了皇家军事学堂,并得以接受到大量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论知识,使得杨廷麟从一个向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转向为向往一个世界皆是汉家之天下的霸权宏图社会。

杨廷麟明白当今陛下要创建学部并改革教育体系的用意是什么,因而当朱由校问及他可知道自己这个学部尚书担当什么职责时,杨廷麟便只是说出了四个字:科教兴国

朱由校见杨廷麟提出这个四个字后,倒是不由得龙躯一震,他可没想到这四个字居然会被一个明朝官员提出,但当他想到自己确实把太祖太宗的一些言论搬到了皇家军事学堂和皇家科学院等机构,如今这杨廷麟能直接说出来,只怕也是跟他看了这东西有关。

如此一想,朱由校便也就释然,并故作不解地问道:“额,你倒是仔细说说,让朕听听你这几年的心得。”

“微臣虽不及陛下之睿智千分之一,但在皇家军事学堂聆听圣训和读了陛下之圣书几年后,再加上出征在外与鞑子作战,又做了几年的漠南巡抚,如今也算是懂得了一二分陛下之远见,国家之间如同丛林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是不会有任何温和而言,所谓仁义礼智信倒是说说即可,维持伦理秩序很好,但不可因此而让我华夏男儿之血性因此而消磨,变得蝇营狗苟,中庸而麻不不仁”

“微臣主政漠南这些年,在遵照陛下指示解放这些充当部落酋长奴隶身份的普通牧民使其习惯自由畜牧之方式并以易服蓄发束冠为措施来达到汉化目的之外还刻意命微臣的一帮幕僚编纂了一部简易史纲,以春秋笔法证明他们本为汉人,本也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