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2/2)
泰妍没有停下脚步,依然不停的往前走。
“我们也走吧。”林允儿娇笑了一声,跟了上去。
郑秀妍最后回头朝会议室里面看了一眼,那个男人失魂落魄的坐在原位上没有动,只是眼里仿佛蕴含着悲伤的色彩。
那一刻,她的心灵忽然有所触动。
原来他,真的喜欢泰妍吧,可是为什么又不挽留她呢
她再回头,泰妍已经走出老远,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怎么看都有种孤独的味道。
她摇了摇头,将这些不着边际的念头驱逐出脑海,拔腿朝泰妍的方向追了上去。
李知恩朝会议室里看了一眼,刚要伸腿走进去,可是手腕却忽然被人拉住了。
她回头,崔雪莉冲她摇头。
李知恩挣脱她的手,走了进去,来到李文的面前。
男人双目无神的颓败着,仿佛一瞬间老了几岁,看到她进来,也没有任何表情。
“李知恩。”他喃喃说。
“怎么啦”她将他的脑袋轻轻抱在怀里,心疼的不得了。
“她走了。”
“应该还没走远,你要去追她吗”
看着他这副难过的样子,李知恩心想,如果自己的退出能够让他开心的话。
那就退出吧。
可是男人忽然伸出双臂,将她紧紧地拥在怀里。
“不了,有你就足矣。”
他轻轻地说,一句话就让李知恩刻骨铭心了一辈子。
崔雪莉静静地看着里面,手指刺破了掌心也未察觉。
第一卷完
自我感觉写得很烂,但人长得丑不是太监的理由,感谢灵灬动和唯爱晴儿的打赏支持,以及投推荐票的兄弟们。
第一章 寂寞之王
春寒料峭。
午后刚下过雨,现在虽然停止了,可是也感受一股淡淡的凉意,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有草木的香气。
李文走在九龙山的山道上,沿着台阶而上,视野里鳞次栉比的是一块快青灰或者黑色的墓碑。
这里是离首尔市中心四十公里之外的九龙山公墓,他这个世界的父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他这具身体的父母就葬在这儿。
韩国传统祭祖、扫墓是在秋夕节,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李文兴起过来的念头,是无意中看到一张以前和父母的合照,照片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这具身体的前主人牵着父母的手,倚靠在妈妈的怀里,一脸灿烂的笑容。
忽然有所触动。
虽然不会认贼作父,但是怎么说也占据了人家的身体,利用了别人的人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过来看望一下,献上鲜花也是应有之义。
况且,过年还真是够无聊的。
年夜饭是在南哲荣家里吃的,长辈们都十分亲切,可还是不自在,估计是上辈子独处惯了,待在热闹的人群中有些不习惯。
走上一道斜坡,向右,迎面而来一位墨镜女孩。
身姿窈窕,头顶黑色的ny棒球帽,微微低着脑袋,李文看不清她的脸。
感觉年纪不大,李文思忖着,从她身旁经过,注意到她戴着一副入耳式耳机,是曾经的动圈之王索尼ex1000。
那奇葩的耳插u盘,反人类的佩戴方式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整个九龙山公墓,除了他自己,也就只有这位奇怪的女孩了。
李文没想到除了他自己之外,竟然还有人会在大年初一跑到坟山上来。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很快,他来到父母的墓碑前。
却意外发现,碑前放着一束白百何。
他蹲下身子看了看,带着露水还很新鲜,除非刚刚有人来过。
李文脑海瞬间出现那个戴着棒球帽和墨镜,耳朵里插着u盘的女孩。
他将手里的白菊花放下,对着墓碑鞠躬行礼,然后向着山下快步而去。
那个神秘的女孩到底是谁她为什么会在这个奇怪的日子里过来呢
可是他遍寻墓地,除了一大片的墓碑和松柏,什么都没有瞧见。
风无声无息的从九龙山掠过,掠过孤寂的墓碑、青翠的松柏、地表刚刚萌发的新绿,也掠过李文额前的碎发。
不知不觉,头发都开始长到遮住眼眸。
李文忽然感受到有些寂寞。
不管是前世还是后世,节日对他来说,都是一件难捱的事。
手机铃声响起,是iu。
“欧巴在做什么”
李文对着九龙山墓碑拍了张照片,给她传了过去。
iu知道他父母已经过世了,他大过年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肯定冷清至极。
“要我过去陪你吗”
说完这句话就有些后悔。
作为一个女生,实在是太不矜持了,可是想到他大过年的孤零零一个人,因为思念亲人独自跑到九龙山的情景。
不知为何,眼睛有些酸胀。
“不用了。”李文回答。
“小说还顺利吗你的手,没问题吧”
过年这几天,李知恩放假了,小说就只能靠李文独自完成。
伤势虽然恢复了,可是灵活度不如以前,打字速度确实受到些影响,不过无关大局。
永夜君王十分顺利,已经牢牢占据极点小说网原创风云榜第一名的位置,日销超过1亿韩元。
至于人渣的本愿,竟然也进行得十分顺畅,这是李文所没有预料的。
一边回想着漫画情节,一边将它化作文字打在word上面,比之前预想的要简单。
简直文思如泉涌,李文也没想到自己在文学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
人渣的本愿小说版大获好评,漫画同样如此,在日本集英社发行的周刊少年ju上面连载,人气十分火爆,直接促使这个周刊少年漫画杂志的月销量提高了十个百分点。
“没问题的,放心吧,我要回去了,再见。”
“再见。”
iu虽然还想说些什么,可是李文已经挂断了电话。
真是的,明明人家那么关心他,怎么这么冷漠
在iu看来,大过年的一个人待在家里,人家都是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李文应该有些凄凉。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李文对一个人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