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风月 > 分节阅读 252

分节阅读 252(2/2)

目录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其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当朝丞相。

管仲虽出身悲苦,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他做出了评价。最为难得的是,后人以一代名相而非文人领袖尊称其为“管子”,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周公,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其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之“元圣”,尊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先驱,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只是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但既然如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仍使周公成为历史上的赫赫丰碑。

之所以尊崇这二人,首先是二人忠心不二。

这当中管仲原为齐桓公之敌,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管仲也确实忠心耿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鞠躬尽瘁至死。

周公亦是如此,大权在握,捧周成王于膝上登基,却从未想过取而代之。当时武王生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匾,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匾,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

其次,是二人大气磅礴。二人为相,虽然鞠躬尽瘁,却并不拘泥于些小事情,不象诸葛亮那样事事关心,事事不放心。所以在他们二人之后,人才并未断档,国家也能够保持延续发展,不象诸葛亮那样大权独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病死后没几年,蜀国就亡了。

再次,是二人除了成为一代名相,更有其他的多项才能。

比如管仲,除了会做宰相,擅长者众多,在当宰相前作过将军,射过齐桓公一箭。所著一篇管子共24卷,85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还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先秦之集大成者。

再如周公,亲自制礼乐,而且推演易经,擅长解梦,还写得一手漂亮好文章,武王伐纣时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牧誓就是周公写的,其后来收入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更是成为千古名篇,经久不衰。

这最后一条,正是张居正作为士大夫和儒学之士最希望达到的目标,虽然说诸葛亮也是博学多才,八卦阵、木牛流马,称为传奇,但因为是演义,多有夸大的成分,所以他并不羡慕,反而觉得还是管仲和周公更为实际,更为博采众长。

正是因为常常存有对此二人的效仿和敬畏之心,张居正才经常在这样的日子里失眠,其实他除了崇敬这二人以外,对于崇尚变法的商鞅和王安石,他也是非常推崇的。

只不过,这二人最后的境遇不好。商鞅后来被诬告谋反,死后还被遭受车裂之刑;王安石三起三落,最后一次被免宰相后,心灰意冷,所倡新法被全面推翻,其后一年便郁郁而终。而士大夫最讲求的就是善始善终,所以,他对此二人是欣赏但并不推崇。

此时已近子夜,本来寂静的窗外,竟然传来几声不知名鸟儿的鸣叫声。张居正睁开眼睛,看到一盏油灯已经快烧到了尽头,提起毛笔去拨了拨,灯火才继续闪亮了一下,抖动了身子,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他似乎是有感而发,提起笔来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将方才这番所想大致都写到了里面,甚至把他对管仲和周公的崇敬都写了进去,写到后来,又觉不妥,“哗哗哗”地尽皆撕了。

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还是想提笔书写,于是将方才内容精简了些,成了一稿,准备明天交给皇帝。在折子的最后,他写了一句,微臣斗胆,在此四海升平、举国欢腾之际向皇上泼冷水,实在不是臣有意挑刺,而且居安思危,乃是我等应当时时具有的警戒之心。

对于如何解决他向皇帝说的这些危局,他在最后用两个略大的字作了结尾,那就是:“变法”。

第三百八十章 少帝明断均赋役

皇宫内,皇帝这几天心情大好,平时最爱去的上书房也去得少了,每天脑子里想着的就是把阿紫和菲儿这两个小丫头给办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二女是阿珠和小倩替代者的原因,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种执念,不愿意接受这二女客死他乡的悲凉,希望在眼前这二人身上找到一丝似曾相识的感觉。

加上前一次冲动起来想办菲儿,正赶上她来红,和当前的小倩惊人的相似,更让他坚信,这二女就是上天赐给他的“小倩”和“阿珠”。

要说阿紫和菲儿的岁数并不大,哪里经得起愈发成熟的少帝这番软磨硬泡,半推半就之间,他已经接近得手,所以每日乐此不疲,最喜欢看的就是让二女穿戴上凤冠霞帔,象极了出嫁前的“昭云公主”与“和安公主”,这是他最后见她们的时候,也是她们此生最美的时候。

当然,这必须是在出嫁前。他一直到现在还在后悔。或许自己当时再强硬一些,不让她们去和亲,或者再好好动动脑筋,换成别人去,该有多好如果是那样,或许她俩现在就是自己的“昭云妃”与“和安妃”了。

这天午休之后,正打算借一个机会将菲儿扑倒,却隐隐约约听到门外有冯保的声音,他好象正在问值守太监:“皇上起来了么今天早上太后还问了,皇上最近去上书房没有”

他当时就是一惊,迅速放开了菲儿,整理好衣服,朝菲儿使了一个眼色。菲儿眼色潮红地将门打开,他大步迈了出去,惊得冯保及值守太监匆忙下跪问安。

他却只是微微一笑,冲冯保摆了摆手:“大伴儿你不是说母后都问我有几天没去上书房了么咱们现在就去”

“是”冯保跟在后面,心里暗暗叫苦,本来最近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就减弱不少,方才自己这番无意间的部族就被他听到了,真是雪上加霜,却也顾不上太多,只得快步跟了上去。

皇帝进了上书房,把冯保晾在外边,自己在里面翻看折子,看了半天,也没有什么能免提起兴趣的,正想把冯保叫进来,让他把谭纶请来,督办一下再购置红衣大炮支援东南沿海的事情,却在这时看到了张居正的密奏折子。

当下觉得很是奇怪,这位当朝首辅大臣,自己的先生,怎么会写起了密奏折子,他这是打算参谁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