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8(2/2)
吴邵刚在等,在等着佟卫华下一份的情报。
在他看来,漠北海都的叛乱,不足为惧,恐怕忽必烈是有着完全的信心扑灭的,忽必烈惧怕的是海都联合漠北的诸多力量,譬如说联合八剌等人,若是出现那样的情况,对蒙古朝廷才会造成真正的威胁,历史上也是如此,海都与八剌等力量联合起来之后,忽必烈被迫抽调攻打临安的大军,前往漠北平定叛乱。
海都的力量不是很强大,根本不足以对蒙古朝廷造成任何的威胁,忽必烈针对漠北的局势,一定会采取相应的策略,譬如说给与八剌一定的好处,让八剌与海都对着干,至少让八剌不与海都联合,要知道当初忽必烈派遣八剌夺取察合台国的汗位,目的就是对付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的海都的。
蒙古朝廷的局势尚在变化之中,此时此刻不要有其他的动作,静观其变。
吴邵刚的这个判断,可不是随便做出来的,至少襄阳方面的蒙古鞑子尚未撤离,依旧紧紧的包围襄阳府城,这就表明了,蒙古朝廷压根就没有遭遇到多大的问题,至于说汉人大臣遭遇排挤的事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前面那么多次诸多汉人大臣都能够忍受,这一次同样是能够忍受的。
吴邵刚很清醒,四川方面对于蒙古朝廷的汉人大臣,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人家忽必烈是蒙古朝廷的皇上,他吴邵刚不过是大宋朝廷的云川节度使,就算是力量颇为强大,也不至于让人家死心塌地。
所以现在不能够有任何的动作。
二月中旬,吴邵刚分别与李庭芝和郝经等人交谈,说出了思考到的诸多担忧,以及目前行动难以达到目的,得到了李庭芝与郝经等人的认可。
三月,佟卫华的情报再次抵达四川。
此次的消息就是一个,塔察儿率领的大军,的确是到漠北去征伐叛乱的海都,其麾下的大军,在别失八里大败海都,追至阿力玛里,海都遭遇到惨败之后,被迫向西溃逃至河中。
海都不是忽必烈的对手,此番交谈的惨败,让海都的力量大打折扣,这意味着,短时间之内,海都已经没有力量单独造反,除非是联合漠北的八剌等力量。
佟卫华的情报来了,李庭芝和郝经等人由衷的佩服吴邵刚的判断。
自此,吴邵刚在众人的眼里,又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么多年过去,每到关键时刻,吴邵刚做出的判断都是准确的,远的不说,就说蒙古鞑子进攻襄阳府城,改变以前进攻四川的战略部署事宜,吴邵刚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是力排众议,坚持了自身的意见。
没有人知道吴邵刚是穿越之人,熟悉历史,在历史尚未出现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的时候,吴邵刚几乎都是能够依据自身对历史准确的把握,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准确的判断,在其他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
三月底,春耕已经结束,四川与云南各地都稳定下来,从京西南路逃往的百姓,陆续有进入四川的,但已经不是很多,各级官府已经足够应对,历来人口都不是很多的四川与云南,人口骤然增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少有的繁华富庶的景象。
什么时候进攻京兆府路以及凤翔路的话题,再次被提出来了。
当初吴邵刚的决定,是在蒙古鞑子完全包围襄阳府城之后,开始进攻和占领京兆府路与凤翔路等地,现如今蒙古鞑子已经包围了襄阳府城,按说时机应该成熟了。
节度使衙门,厢房。
这里本来是吴邵刚休憩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了专门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大堂反而显得冷清了。
吴邵刚看了看众人,手指向了地图上面的开封与襄阳两地。
“你们都认为进攻的时机成熟了,当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一旦蒙古鞑子彻底包围了襄阳,则证明其进攻的重点,已经完全确定,就是襄阳府城,如今看来,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了,就算是漠北的海都叛乱,忽必烈都没有抽调围困襄阳府城的大军,可见其下定了决心。”
“可是还有一路大军,你们不要忘记了,那就是驻扎在开封府城的哈必赤,其麾下的蒙古鞑子,依旧没有任何的动作。”
“或许你们认为这一路大军不算什么,就算是想着与我大军决战,也不是对手。”
“这一点我是同意的,打败哈必赤率领的两万蒙古鞑子,以及驻扎在开封府城的新附军,四川各路大军的确能够做到,可我依旧认为进攻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
“我们既然决定一举拿下京兆府路与凤翔路,那就是要完全占领这些地方,不给蒙古朝廷以及蒙古鞑子任何反扑的机会,故而我们必须做到稳准狠,也务必让蒙古鞑子死心,让他们想着去进攻襄阳府城。”
“现如今忽必烈不一定是这样想的,我时常站在忽必烈的位置思考问题,四川已经成为忽必烈的心腹大患,怕是难以让其安宁,故而只要有机会,忽必烈就不会放弃进攻四川的打算,迄今为止还是这样,什么时候开封府驻扎的蒙古鞑子撤离部分了,就说明忽必烈是完全下定决心了,不准备再次变化了。”
“忽必烈有耐心,我们更是有耐心,要知道十几万的蒙古鞑子正在围困襄阳府城,忽必烈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犹豫,他必须在短时间之内做出最终的决定。”
“诸位不要着急,我看快了,最多不超过六月,忽必烈就必须要下定决心了。”
“襄阳府城城池坚固,城内储存的粮食,足可以支撑数年的时间,忽必烈若是总这样犹豫,吃亏的是蒙古朝廷自身,依照忽必烈的判断力和睿智,他很快就会清醒的。”
“不撞南墙不回头,等到合丹与阿术展开了对襄阳府城的进攻,遭遇到败绩之后,忽必烈就会完全下定决心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算是占领了京兆府路与凤翔路等地,忽必烈也不会抽调大军前往四川征伐了。”
“呵呵,比的就是耐心,就看忽必烈的耐心究竟持续到什么时候。”
“忽必烈耗不过我们,诸位就等着看开封方向的情报吧。”
第三百五十五章 离间
忽必烈一直密切关注四川的局势,在他内心有一个结,这个结若是不能够打开,郁积在内心很不舒服。
枭雄就是枭雄,一般人不能够克服的心结,忽必烈还是强生忍住,为了大局,为了能够一统天下,很多事情必须暂时放下。
其实忽必烈的内心,还是想着先进攻四川的,蒙古大军在四川遭遇到数次的失败,损兵折将,甚至兀良合台率领的一万蒙古铁骑,也折戟四川之战,这是忽必烈难以忍受的,也是心有不甘的,在他看来,不管如何强悍的宋军,在蒙古铁骑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多年作战经验让他明白,四川的宋军的确比其他地方的宋军强悍,不过也仅仅是强一些,若是倾尽全力进攻,一定能够灭掉四川的宋军。
但现实情况迫使忽必烈将这个心思硬生生的压下去,进攻四川与进攻襄阳,两个战略部署的比较,优劣是非常明显的,作为蒙古王国的皇帝,忽必烈考虑到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且全面征伐大宋王朝战斗开始的初期,也不能够硬碰硬,避免士气遭遇到打击。
不过心结就是心结,忽必烈的身上也有普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