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2)
直到ce70年,中东地区仅剩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科威特kuwait
必须说明的是,以色列被当作"文化意义上的欧洲国家"看待,并且议会的撑腰下彻底掌握了耶路撒冷
受到同样待遇的是几乎避难而来的中亚各国,由于"人在屋檐下",那些各种各样的"斯坦"几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doion的地位
因此才有人说──虽然联邦的领土跨越了欧亚,但她的统治中心,却永远牢牢地偏向欧洲;或者更直接的说,"欧亚"即为"欧洲"
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在ce时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沆瀣一气又相互较劲的"两个联邦doube-federation"中的第二个
斯堪的纳维亚三国挪威、瑞典、芬兰的人文传统使其发自内心地看不惯"两个联邦"的新帝国主义做派──他们当年也曾因此猛烈批评某国的人权状况──多次拒绝加入欧亚或者大西洋的建议,最后建立了独立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国kgdo-of-savia"
虽然是kgdo,但君主立宪制只保留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比起同一时代太平洋上某个名为"国民代表"实为"代表国民"的家族制岛国来说,实在是开明太多了
"南美合众国uates-of-south-arica"的建立,则可以看作是"两个联邦"在中东交易的自然延续
在大西洋联邦前身的支持下天知道山姆大叔哪来这么多精力,说西班牙语的智利和阿根廷才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巴西一同主持合并进程──后者占据近半个南美大陆,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还和法国交往甚密,曾经试图独揽南美霸权
但新生的合众国注定无法完成南美"合众"的梦想──虽然它也有自己的"三驾马车"和一致的政治体制,而这恰恰是另外一个合众国送给他们的一味美味毒药:
必须看到,和欧洲相似,南美任意一国都没有整合各民族文化的气度与能力但又与欧洲不同,南美的领导人们总是激情压过理智,在他们看来,"统一的南美",如果不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便没有资格代表生活在如此富饶土地上的众多人民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效有力的联邦政府合理地调度整个南美的资源──他们可不像富有的欧洲那样舍得宝贵的国力于是,南美效仿美国,分别设立省、区和中央换个名字而已,分别选举出了两院和总统
不过,南美人终究还是太天真了,他们包括政治人物自己并不具备欧美花费数百年时间形成的老练与成熟──矛盾重重的各族民众部分原因是政府基本被巴西和阿根廷人把持,而这两派也纷争不断、效率低下的国会、的文官体系,所有原本就存在与各国之中的问题都在"合众国"里发扬光大
倘若当初南美采取"欧洲体制",或许合并产生的"红利"会少得多,但风险却也是可控的──只可惜,欧洲议会并没有回应对南美进行政治指导的请求因为它当时正忙于"攻略中东",而且根据与美国的秘密协议,即将成立的"欧亚"是不能将手伸进这片大西洋联邦的"后花园"的
吞并了半岛和岛国之后,东亚共和国reubic-of-east-asia终于显得名副其实
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取回了台湾和蒙古
虽然通过两三场损失极小的战争,东亚几乎完好无缺地继承了这两个地区近百年来积蓄的财富、工业和科技,但这种做法的长远效果似乎并不乐观
事实上,还不用着等待二三十年那样长远的时间,东亚的行为几乎立刻就毁灭自己曾经苦心建立并维持的"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oeration-anization,s"以及"东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103体制",并亲手将中亚和东南亚推到了自己的假想敌一边
东亚的崛起──他们现在大概已经用不着"和平"二字了──不但令东南亚国家一片惊恐,也让连大西洋另一边与喜马拉雅山那一头的两个国家顿时深感不安
不过,此时的东亚共和国一边要消化自己的战果,还要平息由此在国际上造成的敌视和封锁,不得不放低了架子,被迫保证不干涉周边国家的"整合"──虽然只是暂时的,但这的确是一个要命的妥协
趁着这个机会,在一番急匆匆又闹哄哄的交易和争吵之后,印度成为了东南亚国家的"保护国";不久之后又挥师西进,一举消灭了自己的宿敌巴基斯坦──很快,那句著名的"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就变成了"印度洋是赤道联合eatoria-union的印度洋"
不过,帮助印度完成这一壮举的大西洋联邦,亦保留了合众国当年"是敌人要捅上千刀万刀,是盟友至少要捅一刀"的光荣传统:
首先,赤道联合从成立之初便有了东亚共和这个假想敌本来就实行松散邦联制的印度和只需要安全保障的原东盟,由此组建起来的是一个同样松散的国家联盟其中也少不了联邦从中作梗的功劳,这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实力最后,巴基斯坦毫无疑问地发展成了南亚次大陆的一块溃疡,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和复国运动大大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