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达人秀 > 分节阅读 300

分节阅读 300(2/2)

目录

尤其是,皇上还制定了百姓代表制度,由下而上的监督官员,更加使得官员不敢随意而为。

渐渐地,大殿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起来,给人一种近乎于压抑的沉闷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率先开口了。

“皇上,老臣赞同这样做,进行吏制改革。”

说话之间,周道登已经站了起来,来到场中央,先是语气凝重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看法,进而语气低沉地说道“可是,皇上,如果这样做的话,现在就这样推行,是不是有一些太过冒然了”

“哦周阁老,此话怎样”崇祯不动如山,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而是适时地反问了一句,显得很是有耐心。

“皇上,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将会增加许多的职位,仅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根据朝廷的情况,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其一,不说别的,划分好行政区之后,朝廷将会有二十个行省,单单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就一下子多出了二十个。再加上都察院、户部、吏部等下派的从二品以及以下的官员,总共加在一起,至少也得有数百,接近千人。”

“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增职位的官员,以及衙役等等,都拥有朝廷的编制,这些都加在一起,这么多的行省,粗粗算下来,对于大小官员的需求量,何止万人”

“其二嘛,自然就是官员相应的薪俸,由于朝廷实行的go x yǎng ián,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官员的俸禄翻倍,加上原有的官员,单单是薪俸方面,恐怕朝廷就得支付数百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周道登的反驳很是漂亮,着眼点抓得很准,说得更是事实,使得原本头脑发热的崇祯冷静了下来,深深地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的局限性,想法虽好,却无法付诸于实际。

仅凭这两点,就使得崇祯不得不熄灭这种想法,进行这种吏制改革,近乎于大刀阔斧。

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进行这样的吏制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二是钱,后者还好办一些,勒紧裤腰带,钱也就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不可能抓一个人就能用。

可以说,按照架构图那样做,进行吏制的改革,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第六百四十三章 “妥协”

一时间,崇祯再也没有了那种稳坐钓鱼的风采,不得不面对现实,被现实压得不得不低头,就算是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周道登的“忠实劝告”,而非是怀疑他别有用心。

忽然间,就在众人以为,皇上已经改变了主意,不得不收回这种想法,周道登已经成功之时,崇祯的眸子里闪现烁烁光芒,整个人也变得轻松起来,再次恢复了那种从容不迫而自信的神态,隐隐有着兴奋之意。

“周阁老,你说得不错,撇开财力不讲,以大明目前的财政收入,可以勉强支撑这么多官员的薪俸,单单是朝廷的人才储备,若是实行这种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根本就满足不了职位的需求。”

侃侃而谈之间,崇祯表现地愈发自信,看似是在让步,有着收回这种想法的意思,但气势却是越来越强,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更使得周道登这些内阁成员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尤其是,随着崇祯的话风一转,他们的心里顿时就是咯噔一下,这种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不过嘛,问题虽然棘手,却也很好解决,关于吏制改革这件事情,完全可以仿照当初的土地改革,先在某个地方推行,进行试验,稳妥的同时,又能总结经验,可以给其他地方带来参考资料。”

“就比如说,新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可以在某个省,或者哪两三个省之内,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推行这种吏治制度,如此一来,就成功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而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进行试点的话,也着实可以降低许多风险,可以检验这种吏治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对百姓有利,能否安定天下。”

有着前车之鉴,土地改革的事实摆在那里,众人一点也不会天真的以为,崇祯这样做,大幅度地缩小吏制改革范围,这种一种妥协。

他们深深地知道,崇祯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正如当初的土地改革那般,先是在一地进行试验,随着军权的逐渐掌握,皇权不断地得到加强,最后却是将变相的土地改革推向于全国,全面实施。

关于吏制改革,现在是和当初的情况何其相似

说白一点的话,这就是一种步步蚕食之策,凭着这种吏治制度的优势,对于百姓有着巨大的you huo力,将会带来极大的实惠,一旦在其他省实行,就会出现一种呼声,一种yu n,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呼声和yu n,就会愈演愈烈,逼迫的他们这些无法反驳,更不敢去阻止。

到时候,不得不向现实所低头之人,将是他们

而且,这样做的话,小范围的试点,目前来看,像是赢了,皇上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举动。

然而,实际之上,却是于他们不利,对崇祯却有着一大优势,可以借助这么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培养大量的官员,当这种吏治制度推向于全国之时,就没有了那种人员不足的尴尬处境。

同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大明的财政只会越来越好,要是真得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资金拮据的尴尬处境,单单是官员的薪俸,就几乎占了大明现在的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个时候,手中拿着那张架构图纸,众人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实在是,最起码是在明面之上,崇祯已经做出了最大让步,所谓的吏治制度改革,只在一个省进行,由原来的二十个缩减到一个,他们又好说什么呢

否则的话,就显得有一些得寸进尺,不知进退了。

毕竟,政治就是如此,在不断地妥协之中,达成一种默契的共识,从而好维持大局上的稳定,不可能某一方永远都占据所有的好处,而没有任何的退让。

就在众人保持沉默之时,陷入这种纷乱而沉重的思绪之际,崇祯将姿态摆的更低,声音都带着丝丝的祈求之意,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更加不好拒绝,也不知道该反驳什么是好。

“好了,各位爱卿,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关于新的吏治制度,究竟选择在哪个省份进行试点,何时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