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4(2/2)
总而言之,就是先搞一个试点,然后,再逐渐扩大范围,同时加强大明的水师建设,确保大明的海权利益。
如此一来的话,以后再想全面解除海禁的话,事情将会容易得多,更能让人信服和理解,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近乎于是一个人在单干和蛮干,反对的声浪很大。
“好了,既然各位爱卿这样,那朕就当你们默认了,同意了这件事情。”
随着崇祯丢出这句话,众人顿时就傻眼了,整个人有一点蒙,心里泛起了嘀咕,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皇上您说了一大串,根本就没有给大家说话的机会,怎么就算默认了呢这是什么操作
这个时候,只是愣神了那么片刻,转瞬就有人反应了过来,刚想要进行最后的争取,想要说些什么,就被崇祯近乎于大剌剌的话语给打断了。
“经过这几个月的交锋,被东南水师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南洋,洋人的水师早就是元气大伤,损失惨重,短期之内,根本就无力组织兵力,再次来犯。”
“而且,大明还解除了海禁,他们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通过黑市,才能购买到大明所盛产的货物,即便是高价,还有数量上的xiàn zhi。”
“如此一来的话,可谓是双赢局面,大明可以有效地管理对外贸易,他们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也避免许多麻烦,同等的条件下,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那些洋人虽然顶着一个国家的名头,但更多的还是商人属性。”
“只要是有利可图,他们才不会在乎之前的损失,更不会在意之前海战的人员死伤,就比如那个荷兰东印度公司,明明就是滨田弥兵卫那个日本人挑起的事端,结果到了最后,荷兰却成了赔礼的一方。”
对于洋人的了解,本就是大明的短板,相应的情报收集,更可谓寥寥,更不用说关于“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始末了,就算是有所耳闻,但也是所知有限,不可能知道多少,更遑论其中的细节
可以说,在整个大明,甚至于全世界,对于“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大国博弈、利益交换,恐怕没有人比“崇祯”这个局外人还要了解,还要清楚。
因此,了解不多的众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崇祯的言词了。
但是,相比而言,作为兵部的主事儿人,兵部尚书霍维华肯定要知道的更多,要更加地了解,毕竟,海战还未过去多久,大战之前,肯定会做出一定的情报收集,从而好排兵布阵。
“皇上,据臣所知,那些洋人国家之中,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属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没有骨气,没有原则,可谓是没有下限,只要能够赚取钱财,只要可以获得通商许可,他们可以放下一切,可以牺牲所有的尊严,更像是一个商人国家。”
“滨田弥兵卫事件,之所以发生大逆转,最后结果让所有人意外,荷兰人示弱,就是因为,日本人关闭了他们的商馆,以两国的贸易往来为要挟,逼迫荷兰人就范。”
“因此,为了生意不受影响,公司不至于亏损,即便是占理一方,荷兰人也不得不弃卒保帅,不得不妥协,不仅将那个tái wn长官罢职,还被问了罪,被判监四年,若不是朝廷的行动,说不定就被送到日本蹲大牢了呢。”
霍维华的这一番话,看似是在回应崇祯之言,进行相应的补充,倒不如讲,是在说给其他官员听,变相的讲述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始末。
“呵呵暂且不再讨论荷兰人的没有风骨,向日本人屈服,现在回归到主题,谈点有用的。”
崇祯淡淡一笑,爽朗的语气,显得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从容不迫,扫视了一下众人之后,目光再次回归到霍维华的身上,脸上的笑意愈发的浓郁,显得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霍尚书,现在这个时候,想必你们兵部应该也已经得到了熊文灿和朱一冯等人的报备,那些洋人已经答应了大明的贸易条件,和大家说说,也让其他人高兴高兴。”
“是,皇上,臣领旨。”
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万两级别
这一刻,回应之时,霍维华的脑海里闪过一抹亮光,顿时就明白了崇祯的用意,为何要求自己讲述这件好消息
“各位大人,根据熊大人和朱元帅等人上报兵部的军情,报备的消息,那些洋人已经答应了朝廷新制定的贸易条件,要想到大明经商,在进入大明的近海以前,必须到指定的岛屿,交出火炮的dàn yào,解除远程攻击能力。”
“在登陆之前,在进入相应的港口码头之前,必须交出全部的火器。所有的qing zhidàn yào,都有朝廷的军队暂时保管,等到他们离去之时,再如数返还。”
渐渐地,大殿里变得极为寂静起来,唯有霍维华的声音还在回荡,除了崇祯以外,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着震惊之色,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
自废武功,洋人居然就这样屈服了,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同时,也更加佐证了崇祯的那个观点,虽然顶着国家的名头,但更多的还是商人属性。
就好像没有看到众人的反应一般,霍维华依旧那么的平静,声音不急不缓的继续讲述着,条理很清晰。
“尤其是盘踞在香港岛的英国人和澳门岛的葡萄牙人,自从朝廷发动了几次东南海战之后,不仅很是老实,还非常地配合,按照朝廷制定的贸易新条件,已经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交出了全部的武器。”
“而且,广东的衙门,还派出了相应的官员,前往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聚居之地,进行相应的管理,进行相应的约束,实行郡县制,而非是那些洋人自治。”
没有人会置疑霍维华的话语,其中的真实性,不仅仅是因为消息是出自于熊文灿和朱一冯等人之手,还有就是崇祯此时的态度,很明显,皇上很清楚这件事情,早就知道了,并得到了证实。
毕竟,锦衣卫和东厂的情报网遍布于天下,可不是吃白饭的,就算是熊文灿等人弄虚作假,想要哄骗朝廷,但也瞒不住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这不是一件小事儿,很容易就能得到验证。
毕竟,英国人和葡萄牙人有没有听从管束,有没有交出火器,一看便知,并不是多麻烦的事情。
话说到这种份儿上,众人那种群情激奋的样子,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却而代之的是迟疑,犹豫不决,实在是,由于对洋人认识的缺失,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进行反驳
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毫无理由地进行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