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5(2/2)
有许多的记录都说希特勒的态度是很粗暴的,有时口中喷着白沫,甚至有时还会咬地毯。
诚然,他有时会丧失自制能力,不过当古德里安在场的时候,却只看过他发过一次坏脾气,那就是与哈尔德的争吵。
很明显,希特勒是看人打发的。专就古德里安个人的经验而论,他一直都还能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即使古德里安们的意见冲突,也都不曾红过脸。
希特勒要算是一位心理专家,对于凡是来见他的人,他都有一套办法来说服他,并使其接受他的观点。
此外,他当然也知道任何来拜见他的人所具有的动机,并且早已经准备好了一套答辩的理论。他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足以说服他人接受他自己的观念,不管那是真的还是假的。
尤其是某些刚刚从前线上回来的军官,对于他毫无认识,更易于受到他的欺骗。
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个人出发时,他心理只想把前线上的事实真象告诉希特勒,可是回来的时候却完全被希特勒说服了,而且更充满了信心。
当古德里安充任集团军群总司令的时候,为了作战的问题,常常与希特勒发生辩论,使古德里安感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为他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实在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
几乎一争论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他的来宾会达到他的目的,但多数却是空手回去,最好的安慰也只不过是空洞的诺言而己。
古德里安所认识的人中间,再没有哪一个在这样的讨论中具有与他同等的持久力。
与一个前线指挥官之间的争论,最大限度的时间充其量也还不过几个小时,可是总参谋长柴兹勒尔上将为了要求希特勒采取必要的行动,常常是一争论就是好几天。
当这种争论正在进行之际,古德里安们总是惯于问柴兹勒尔他们已经达到多少“回合”了。
此外,希特勒用来为其观点辩护的理由古德里安在这里所指的包括纯军事的在内,通常也还是不易加以驳回的。
尤其是在有关作战意图的任何讨论中,所争论事件的后果几乎无人能作绝对正确的预测。在战争中没有一件事能够确定,不管是说的还是做的。
当希特勒自己感觉到他在战略方面的意见,不能予人以任何良好印象时,他就马上会从政治或经济的领域中去寻找理由。
因为他对于政治和经济情况的知识,是任何前线指挥官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的辩论在此时通常就也更显得理直气壮。
作为一种最后的手段,古德里安们也就只好坚持着说,假使他不同意古德里安们的建议或是向他所提出的要求,则在军事方面一定会发生恶劣的后果。
于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就会随之而受到恶劣的影响。
相反,尽管他不愿意接受要求,可是却常常表现出来他是一个善听者,而且有时他也能作客观的讨论。
这样一位宿命论的独裁者,他所思考的就是他的政治野心,而且生活在他的“天命”信仰之中,所以与其军事将领之间,自然很难发生任何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希特勒对于个人的因素最不感兴趣。照他看来,一切人类都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用来达到其政治野心而已。他自己对于德国的军人,毫无任何感情上的联系。
一方面由于希特勒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统帅部的组织,遂使德国的军事领导所具有的缺点日趋明显。于是又自然引出一个进一步的新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良呢没有。
为了使战争可以有比较合理的指导起见,古德里安曾经至少作过三次的尝试,来劝诱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的组织中接受某种改革。
据古德里安所知,还没有第二个人敢于像古德里安这样的直率,当面批评他的军事领导是不适当的。
ot
ot
第606章 历史的公正评价十一
古德里安当然完全了解,事实上,希特勒决不肯公开放弃其最高指挥权。作为一个独裁者,他不可能采取这样的步骤,因为照他看来,这对于其个人的威望将是一种不能忍受的打击
。所以古德里安的意见是只想劝诱希特勒在名义上仍然保留着最高统帅的地位,但是事实上却把所有军事行动的指导权,交给一个有实权的总参谋长去执行,对于东线则另外特任一位总司令。
古德里安这些企图很不幸都未能获致成功,在以后叙述1943-1944年之间的形势时,对此将要作更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古德里安个人而言,这些努力尤其困难,因为希特勒完全知道当时在陆军中,有许多人都希望古德里安能出任真正有实权的总参谋长,或是东线的总司令,所以古德里安的处境很窘迫而微妙。
古德里安不拟讨论用暴力手段改变国家领导的问题,例如1944年7月20日事变。
站在负责指挥一个集团军群的地位上来看,古德里安认为在战时他无权发动一个政变,因为这样可能会使整个前线崩溃,甚或也会使国内发生混乱。此外也还有军人宣誓效忠的问题。
诚如古德里安在接受战犯审判时所说的话:“任何高级军事指挥官经年累月都在希望他的部下为胜利而捐躯,那么当然也不会用他自己的手来造成失败。”
无论如何,在那个时候古德里安早已明确认识到,即使发动一个政变也不能改变盟军的无条件投降要求。
而且当古德里安尚据有兵权时,古德里安也还觉得我们尚未达到那样一点,要把这种行动当作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
希特勒只是一名业余军事爱好者,不具备军事领袖的能力。
至于希特勒的演讲天赋,不用我在这里多说了,下面的演讲稿就足以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