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4(2/2)
在去鲁地之前,墨姝已经想过了,像琅琊王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久居鲁地,在当地的势力也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必然不想看到别人到自家的地盘上搅和,不同意也无可厚非。
因此,墨姝特意嘱咐了伍高,只要能在那边开养殖场,尽量满足当地官员提出的要求,不管是要求高价出租或者售卖土地,还是合作养殖,利益均分,都可以满足。
伍高一听只觉得不可思议:“县主,利润平分也接受”
墨姝坚定地点头:“没错”
这一下伍高不明白了,这么说莫非县主不是为了利润过去的,而是有什么别的打算
伍高不敢再深想下去了,怕知道的太多,当即躬身应诺。
墨姝想了想又道:“若是这样的话,可能王家还会觉得我是过去有什么安插钉子发展势力的企图。不如这样,如果他们还是不同意,我们愿意给他们提供鸡苗和饲养的法子,给他们自己经营只要他们愿意养就行”
伍高一听傻眼了。
这是相当于给别人送钱呀别人能不答应吗
看来县主就只是为了能在鲁地养鸡,别的什么都不顾了,这又是为什么
伍高小心翼翼地问:“这事是不是和侯爷说一声”
墨姝道:“这是我的事情,为什么要与表哥说你照办就是了。若是你觉得自己办不了,我另外找人就是了。”
伍高没敢再说什么,连声答应着,就准备退下。
墨姝又把人叫住,道:“过去即使他们不答应也不要动气,好好地说,只要能将这事办成就行。”
伍高心中嘀咕县主为什么一定要去那边开养殖场呢即使自己不能开也要让别人开,到底是为什么
即使心里有许多疑问,伍高也没有表露出来,退下了。
回去之后,伍高想来想去,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伍子珩。
没想到伍子珩的反应是让伍高按墨姝说的去办就行:“以后再有这样的事,也不必过来禀报我。若还有下次,你知道会怎么样。”
伍高心中一凛立即请罪,然后才出发前往鲁地。
只可惜这次还是如同上次一样不顺利。
墨姝看着堂下的伍高,蹙眉道:“还是没成”
伍高垂首躬身回道:“小的无用,已经花尽了心思,还是没将事情办成,即使小的说了提供鸡苗给他们自己饲养的事情,当时底下的官员看着还是很欣喜,但过了一夜,仍是拒绝了。还还说了许多难听的话。”
墨姝默然无语,知道伍家的人绝不会在差事上说谎,定是好声好气地跟对方说了。
只是对方并不买账。
墨姝沉默片刻,叹了一口气,喃喃道:“琅琊王氏算了,我已经尽力了。怪不得我。赵管事这一趟受了不少气吧,月底给你多发赏钱。”
伍高不由心中感动,道:“小的没事,只是王家”
墨姝挥挥手打断了伍高的话,道:“他们会后悔的。”
192、隐患
伍高虽然觉得这养殖场的事情,墨姝让出这么多的利益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若说琅琊王氏会后悔,他却不以为然。
诚然,这养殖场的利润不必说,是极高的,若是能如墨姝许诺的,再教会他们如何做蛋糕,就真是日进斗金了。
这事若只是地方官员决定,肯定早就答应下来了。
但是牵扯到了琅琊王家,失去赚这钱的机会,还不至于说后悔。
正如伍高所想的一样,在他从鲁地离开回长安后不久,伍家有人提起此事,就是不屑一顾的态度。
而且因为墨姝原本就是出自世家陵北墨氏,原本陵北墨氏在世家中的地位还在琅琊王氏之上,因此王家的人对于墨姝自甘堕落经商,是很不齿的。别说他们还防着伍家通过墨姝在鲁地安插势力,就算是墨姝自己独力经营的,他们也不会让这样的世家败类在鲁地经商。
即使墨姝说让当地的人去经营,也不劳动王家沾手,王家也觉得这玷污了他们世家的名望。
因此,即使知道此事的百姓对这事有些怨言,琅琊王氏也没有点头。
还让下边的官员暗示墨姝派来谈这养殖场之事的人,若墨家和伍家不顾他们的意思,擅自在这边建养殖场,就不要怪他们不客气。
而且看到底下的官员和百姓,因为这本来可以改善生活的好事没了,而对王家颇有微词,王家更不高兴了,属于琅琊王家的势力的官员,自然是与主家同仇敌忾的,当下就对赵高说了一大通难听的话。
赵高身为晋国公府伍家的管事,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气但是因为墨姝有言在先,他还不得不放低姿态,好声好气的说话,结果就是这边的人根本软硬不吃说什么都是一口拒绝。
谈不下去,赵高只好回去了。
而琅琊王家的人觉得,这是与晋国公府交锋的一次胜利,少不得以此自傲。
乃至于琅琊王氏的人都说:“这伍家不过是因为有点军功,又懂得媚上,才混了这么个新贵,比起世家还是差得远了,就这样一个新贵,还想到王家的地盘搅和,想得也太天真了些。陵北墨氏更完全成了破落户,看这个墨家六娘子,竟然去做经商这等贱业,无怪乎如今墨氏的族长要把她逐出墨家了”
墨姝并没有如王家所想的一样,因为没能在鲁地开养殖场,就觉得是耻辱,甚至想不开什么的。
在墨姝看来这开养殖场完全是为了鲁地好,既然那边的人不领情,她也算是已经尽了力,索性将此事丢开了。
这几日前往墨姝计划中的几个地方的管事也陆续回来,都是说养殖场的事情,而且大体也都还顺利,墨姝就投入到了养殖的大业中去。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紧,小麦覆陇黄。
尽管进入五月之后,小河的水位已经下降到露出了大片浅滩,甚至连一架设在相对来说稍浅一些河段的水车,都已经汲不上水,但是伍子珩田地里的小麦还是熟了。
如今北方各地,禀报旱灾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到了长安。
初时梁帝刘楷还雷霆震怒,后来见得多了,也不管了。一些胆子大的谏臣,居然还敢上奏说这是天子无德,所以上天降下灾祸,梁帝大怒之下,也不管臣子的劝阻,直接将其杀了。
但即便如此,长安城还是有不少流言,说是因为皇帝不施仁政,才会有此天灾。
刘楷听到了这些流言,大怒让禁卫抓了不少人。
京城人心惶惶
只是这流言还盛传不衰,实在因为刘楷两次西征,又开凿大运河,征壮丁服徭役兵役,又增加了赋税,百姓本就苦不堪言,难以承受,现在又遇上了天灾,自然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