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0(2/2)
正是因此,他才没有节外生枝。
场外众人又是一个样子,乍听之下,觉得很荒缪,再次不满的讨论起来。
而这份不满,在一个人叫出一句话之后,终于达到了顶峰。
“我知道了,钱浩一人三角参加比赛,所以才交了三份试卷”
关注国诗大赛的人那么多,加上国诗官博之前也说过此事,故而还是有人知道此事。
然而,在场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因此,他们乍听之下,立刻惊讶、不满的叫起来。
“一人三角开玩笑吧,这还有公平可言”
“呵呵,这也行”
“参加这么多年比赛,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能说粗话吗”
场外已经炸锅了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拦着,那些人恐怕已经冲过来。文人,一般都有点小脾气,这种事还真干的出来。
即使有工作人员拦着,还是有人大声叫起来,让导演头疼不已,心想后期把这一段剪掉。
旁人闹还好,张好古自信能说服。可是,这个节骨眼上,寒江也站了出来。
这家伙名声不小,一呼百应,一开口就把众人聚集起来。
“张主任,这事总该给我们一个交代吧”
形似逼问,气势汹汹,弄的张好古都有点下不台。因为就公平而言,这件事还真不好解释。
然而,就在氛围如此紧张之际,钱浩忽然慢悠悠的说:
“燕大给我一个名额,我老师给一个名额,古诗词杂志给我一个名额。你们说,三个名额,哪里不公平了
你们肯定要说,为什么名额都给我,是不是有什么交易
呵呵,我懒得解释,我就一句话:三个名额,我有这个实力。”
众人再次哗然,交头接耳,言语激愤。不管钱浩所谓的“实力说”,只是抓住一人三个参赛名额的事。
张好古别无选择,只能配合钱浩,避重就轻,说:
“三个名额一个人,理论上是可以的,并没有所谓的不公平。
好了,既然大家都不满,那咱就看看钱浩的诗,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实力。”
话声未落,他也不管大家同意与否,顺手就拿起钱浩的试卷。
第234章无话可说
张好古一眼扫过去,忍不住心中惊叹,眼皮直跳。
这诗,数量达三首之多,却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成,而且还都写的不错。
三首看似不多,可对比其他选手,就能显示出它的重要。要知道同样的时间,其他选手可没写出一首。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质量。
而这一点,三首诗都达标了,其中两首更是超标。即便最差的第二首诗,也自有气象,自成风格,笔力老道,能与古人媲美。
不,严格来说,比大多数古人写的还要好。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这首蓟门行不出名,但作者乃是边塞诗人高适。高适名声虽然不如李杜,但在诗史之上,怎么也是一流诗人。
而这首诗,尽管不是他的代表作,也不怎么出名,但照样不是庸手能写出来的。
正是因此,张好古才瞥了一眼,就彻底放下心。
最差的都这么好,恐怕超过半数选手,他还担心什么呢这些人,又还能说什么
心里这样想着,他抬头看向众人,眼角含笑,道:“你们来看看,这首诗好是不好钱浩算不算有实力”
说着,他摊开手中试卷,钱浩三首诗中最差的那一张。
众人却没有立即上前,而是面面相觑,心里有些揣揣不安。听这张好古的语气,沉稳淡然,莫非那钱浩真的写的很好
不安也好,相觑也罢,他们还是得上前查看钱浩的诗,不然呢,直接承认钱浩有那个实力
然而,这一看,他们脸色变了。
不是因为诗多好,这首诗确实不算多出色。可是,不出色不代表钱浩没有实力。
怎么说呢,这首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笔法老道,自成风格。一句话,是首上了水准的诗。要知道这是应试写诗,写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若非如此,众人也不会变了脸色。实在是通过这首诗,他们看出钱浩基本功的深厚。
当然,在这里,这首诗被众人归入咏史诗。毕竟现在的边塞,可没有胡马汉兵什么的。
今人未必不如古人。
古人诗词有写的好的,也有写的不好;今人诗词也是如此。比如寒江,他的一些诗词就能媲美这一首,甚至比这一首好的也不少。
是故,当旁人嗫嚅不语的时候,他反倒淡淡的说:“张主任,如果都是这水准,我不认为他有你所谓的实力。这种诗,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寒江一天能作百首。”
“哦,那你作百首试试作出来,我钱浩立刻退赛。”张好古还没回话,钱浩先插嘴了,语气冷冽,神色玩味。
寒江脸色一冷,没理会钱浩,眼神阴鸷的看向张好古。
“张主任,继续看下一首吧。”
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不仅因为他心里不快,更因为他猜测钱浩那么短时间写不出好诗。
而这普通的第一首,不正是印证了他的猜想
乐知山也有这种猜测,因为张好古偏向钱浩,肯定一开始就拿出好诗。可是,张好古没有,第一首并不出彩。
“长城这么难的题目,唐醉恐怕作不好。唉,早知道就不让他这样了,万一耽误了他”
乐知山等人担忧,其他人却不是。他们听到寒江的话,有点想明白,再次眼睛一亮,期待起来。
“张主任,继续吧。”
“是啊,张主任。”
“钱浩这诗不错哇,我还想看接下来的呢。”
望着催促的众人,张好古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也不说话,他直接摊开第二张试卷,接着才淡淡的说:
“呵呵,这一首又如何”
他的话,众人没有回,因为都凑到试卷前面。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可才看完这首诗,前后不足一分钟,他们就哗的一声都抬起头来。
“这,上品诗作不不,即使放在唐朝,也是一首绝好的作品。”
他们心里,全都泛起这个想法。
这也正常,这首诗乃是七绝天子王昌龄的上乘之作,那水平自然没话说。
这首诗前三句,感情细腻,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