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6(2/2)
一站在门边的警察开了门,却见一胖胖的衣着华贵的女人从门外冲了进来,一把将许华聪给抱在了怀里,嘴里叫着心肝、宝贝的,大哭了起来。
这来人,正是许华聪的母亲。
她看见儿子惨成这个样子,心都碎了。
许华聪也哭,哭诉着自己受到的伤害和惊吓。
这次是许华聪的母亲一个人过来,其父并没来。他的母亲跟警方交涉,指出了自己老公的身份,以及他们在魔都的一些有实力的人脉,给警方施加了强大的破案压力。
这让警方的确是对此案投注了更多的精力。
但也仅此而已,这案子因为几乎找不到任何线索,想要破案,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有了母亲过来,许华聪这才安心了不少,当晚,许华聪在母亲的陪同下乘坐红眼航班回到了京城。
经此一沉重打击,从那以后,许华聪倒是低调了不少,飞扬跋扈之气也少了许多。倒是令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这使得他的学业倒是优秀了太多。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第400章人脉经营在起作用
从魔都回来之后的一个星期,对肖飞来讲是纷纷扰扰的一段时间。
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在肖飞新作新闻发布会之后的第二天便正式上市开始销售。
这本长篇小说专号秋冬卷卖得不是一般的火爆。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这小说前期闹出的争议很大,媒体热炒,公众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兄弟的前三个章节在没有刊发收获之前就已被很多报纸发表公布,看过的读者都被吊起了胃口呢。
其二,肖飞已经是国内很有名望的青年作家,在读者中的口碑相当良好,所出的三部长篇,每一部在国内都掀起了不俗的反响,读者的反馈十分的热烈,读者普遍认为,肖飞的小说好看好读。
其三,肖飞时隔半年多点再出新书,读者对其期望值还是相当之高的。
一个星期的时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1997年秋冬卷卖出了近60万册,后续的走势仍然火爆
这让萧主编和程编辑等所有杂志社的同仁都快高兴疯了。
看样子,这期的长篇专号因为肖飞的这部兄弟又将再次创造一个纪录了,如果本期专号能售出百万册,那可是意义巨大:预示着收获杂志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初那个文学红火的年代。
当然,杂志热卖还直接带来了效益的极大提升。
一期杂志码洋近千万,杂志社的利润能达到两三百万,收获编辑部便能做更多的事情了。
在萧主编的规划里。她是很想大幅度提高一下收获的稿费的,不说太多。千字达到两百元,也算配得上收获现在的文坛地位。
稿费的提升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此市场经济的时代,收获更能够宠络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家,让他们把最优秀的作品都投给收获,而不是投到其他足可与收获相媲美的大型文学期刊去。
时值1997,收获的稿费是千字80元,就这个稿费都算得纯文学杂志里数得着高的了。
但它真不是最高的,起码有那么十来份杂志,稿费是跟收获相当甚至比它还略微高那么一点。
不少作家在投稿的时候,也并没有把收获当做首选。
收获是双月刊。两个月一期,每期刊发大概四十多万字的样子,稿费支出三、四万元的样子。按照现在的杂志效益,就是将稿费提高到200元每千字,每期的稿费支出也不过才8万元而已。
萧主编认为,杂志完全承担得起。
她已经决定,趁热打铁,将这个稿费提高的报告打上去。
这算是收获在国内又放的一个卫星吧。
萧主编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在这世纪末的浮躁中。国内的文学期刊要想持久发展壮大,就只能永争第一。
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活得更长久,才能抢夺更多的文学资源倾斜。
说到底,还是她受到了肖飞的影响。也认为网络将在未来大行其道,传统纸媒生存空间必将被一再压缩。
她要给收获打好一个基础,让这本杂志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说收获编辑部众人的振奋。
这期的长篇小说专号上市之后。销售火爆,争议也相当的火爆。
国内的文学评论界这回真的是一边倒的批评之声。几乎没什么批评家认可兄弟的文学价值。
“肖飞的这部兄弟已经完全陷入到了商业化的泥淖之中了,真不知道兄弟的意义又在何处”
“除了好读。除了讲述了一个乡村头盔的故事,除了低俗的幽默和故意夸张了的苦难,兄弟里还有什么”
“兄弟这小说写得很粗糙,很夸大其词,它描述的荒诞也不是来自现实的荒诞事件的提炼,而是作家自己的内心幻想,一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类似上面的这些评论在短时间里爆发出来,出现在各类报纸的版面上。
当然,也有很多力挺兄弟的人,不过,这些人大多都非是文论名家,更多的则是读者。
读者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时代,是很难的。
一般来讲,媒体都不会去主动问及普通读者的观感,最多是走马观花地采访一下,总结出一两句读者的普遍观点就好了。
而最主要的来自读者的观点如下。
“兄弟很好看,非常好读。”
“兄弟很好笑,也非常感人,更加的震撼人心”
“什么是好书能让人读得进去,给人带来一些欢乐、感动、震撼、思考,就已经是足够了的,兄弟可以带给我这些,我认为,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在我心目中我认为它比以往的很多经典名著都要好”
“像兄弟这样的小说,即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足够的”
就是在这些争论声里,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的销量却是在节节攀升着。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跟翰墨文化公司合作紧密的一些作家也开始发声力挺肖飞,这些作家都从与翰墨公司的合作中获得了足够的利益,他们收到刘泽来的请求后,义无反顾地开始在舆论方面帮助肖飞。
“我最近一直在读兄弟,读得很细,兄弟的很多细节都写得很棒、很好,不得不说,肖飞的文字一如既往地精致生动。”河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翼如是说。
著名文学评论家,原河西省文学院院长张明远也表示:“像肖飞这样的年轻一代,写文歌时期的荒诞历史能写到这样一个程度的。绝无仅有可以这么说吧最近几年,我几乎读遍了国内所有略微有点反响的长篇。像兄弟这样能如此吸引我的,只有兄弟”
“什么价值啊、意义啊。这些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泛泛标准,我认为都不是什么好标准一本小说,好不好,只要看看它的销量,只要看看它的读者群体,只要看看它的受欢迎程度,那就足够了”文坛泰斗蒙老如是说道。
“在准备高考的闲暇时间里,肖飞能写出一部兄弟这样的作品,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