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6(1/2)
,那边还大把的农田,我们现在就去那儿抢地”听到刘东说四环,对京城也有些了解的陈志豪张口就问到。
“是啊,我就是说的四环。虽然现在路都还没弄好,但你也不能否认他就是四环。虽然现在看起来是有点那个啥,但我们也要展望未来不是想想之前我们拿下老红星厂这边的时候,那个时候三环内是个什么样子而现在你再去看看,三环内还能有多少地方是闲着的只要看看这京城的发展速度,你完全可以估计到四环需要多久就能开发起来。乘着现在四环那边还没人看重的时候,就算我们吃下一大口来,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对于别人来说,我们就是在拿钱往地上扔,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不过就是花尽量少的钱,做最大的保值。咱们在日本那边,做的不也是这样的事情么”刘东说到。
“老板你这说得倒也是,现在四环那边车都还没有通,可能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四环这个名词。如果我们现在真去那里弄上个一万亩的地,别人压根就不会理会。而等到别人想要理会的时候,咱们早就不知道持有这些土地多少年了。于情于理,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老板你这可想得够长远的。”陈志豪拍马屁的说到。
“我这也不过是给我们环亚打地基而已。以后我们的发展重心,肯定是要牵扯到国内来的。如果在京城这个政治和金融的中心都没有我们公司的地盘,别人也会小看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未雨绸缪。”刘东丝毫没有自满的说到。
第四百二十八章 九五年之前的产业布局
想想国内的市场,那基本上就是无限大。后世多少企业就靠着华夏混日子三星要不是没有华夏的市场,他早在九七年那会儿,就因为资不抵债倒下来了。但后面三星混得好好的,连思密达都说全宇宙是他们的,可以想想,华夏救了多少思密达。虽然这些思密达让人感觉恶心,但华夏的市场救了他们,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那边也好不了多少,如果不靠着华夏市场,他那些薄皮小汽车往哪儿弄反正欧美市场是没他什么事儿了,他要敢把他们往华夏卖的薄皮小汽车往欧美卖,欧美那些洋大人,就敢给他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就连欧美,要不靠着华夏的市场,还不知道他们没有adecha怎么过日子,没有价廉物美的adecha,他们能过上那么悠闲的日子傻子都知道那是不可能
所以,只要刘东环亚的产品能够占据华夏的市场份额,再大的风也刮不起来。到时候,刘东想像的老红星厂地皮,是否能容纳得下环亚大陆的总部,还真是个问题。老红星厂地皮虽然看起来不少,足足有三千亩。
但华夏那么大的市场,仅仅三千亩地方的总部,好像也会感觉很紧凑。如果真能在现如今的四环弄上一万亩的土地,以后总部的办公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别说十年够用了,就算二十年,也足够用了。
反正这些地方,以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拿来办公,并不做其他的用途,把楼房建高一些,刘东就不信环亚不能弄出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比起香港那边就算有钱也拿不到土地来说,在京城这边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如果老板你真的有意拿四环那边的地,我想现在正是时候。那边现在还荒凉得很,如果有我们环亚去投资,想必政府那边,也会给我们优惠。”陈志豪说到。
“这是肯定的。我们公司的考虑虽然是长远性质的,但政府那边是否能够想得那么长远,就不太清楚了。在任的那些人,巴不得自己任上能出政绩,而我们环亚买地皮,那就是政绩。这事儿你就看着办吧,我出面就不太合适了。毕竟,我四姑丈现在还在京城市政府班子里面混,多少需要避嫌。”刘东开口吩咐道。
“那行,我尽快的把这些事情都办好。如果到时候能多弄些土地呢”陈志豪问到。
“多弄一些也没什么,以三万亩为底线,再多我们就不能要了。到时候正好可以把环亚科研弄过去,虽然环亚科研人不多,但他们做实验也需要地方,以后三环这片地方,只能是总公司总部,别的部门,都要撤到其他的地方。去四环也算不上多难,地方还大一些。这些你和崔晓明商量就行,我就不多掺合。对了,崔晓明,你们环亚科研如果有什么需要,到时候就可以和陈志豪他们协商处理,别什么事儿都往我这边放,大家都是环亚的人,互动一下也是应该的。”刘东又转过头对着崔晓明吩咐到。
“行,有需要我就找老陈。”崔晓明闷头回答到。
“对了,我四姑丈王卫红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要调到荆北省去做副省长,到时候我们公司可能会去弄点相关的项目给我四姑丈当政绩,到时候你们看看有什么合适的项目就往那边放,反正那边要说到交通也算方便,至少有着长江这水路运输。”刘东又吩咐到。
“这事儿还得看,我们又不知道你四姑丈到时候分管什么东西,现在就考虑,实在太早,等他到了地方以后我们再接触也不晚。”虽然陈志豪不管政治方面的东西,但刘东这个老板的背景注定了有些时候,公司的利益得给政治让道,反正只要不亏本,陈志豪也不会说太多。
“那我们现在就看看我们国内的产业分布,再研究一下那些工人的安排。”刘东说起了下一个议题。
这个时候,陈洁摊开手里的文件,柔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公司的招工情况良好,由于有了之前的广告效应,我们公司招收到的,不仅仅只有管理人才,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的人才。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国企分流的人员,虽然他们有技术,但由于国企的管理僵化,再加上一些别的原因,除了特殊类型的国企,很多国企现在都呈现出了疲惫的事态。经过黄三水的环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判断,在未来的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的国企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现有的国企工人,很大一部分都将会被推入社会。”
陈洁说到这里,刘东插嘴说到:“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面,我们公司就算是拼命往前冲,在工人的问题上,都不会出现问题。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熟练工人,即便是我们公司每一个实业企业,都把自己的工厂扩大到十万工人的高度,在工人问题上,都不会出现用工短缺。而且由于这些工人都普遍在国企当中做了那么多年,要论起熟练的程度,绝对不是我们随便在外面找几个人就能比得上的。这个宝贵财富,我们公司就必须要牢牢的抓紧。”
“每个工厂十万人的高度那老板你还不如把国企都给接手得了。那么多人,再加上家眷什么的,完全就是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总数。”崔晓明翻着白眼说到。
“我这不是打比方么再说了,就我们环亚将要生产的那些产品,哪里可能用得到这么多人一万人的规模,就能和国企十万人规模的工厂产能相媲美,剩下的九万人我往哪儿放”刘东没好气的说到。
刘东弄的工厂大部分都是重工业不假,但由于科学化的管理,再加上很多东西都用的先进设备,真要说到能用多少人,那是不可能的。就算这些工厂把产能开到最大,可能到时候也没有一个大型的服装厂的工人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