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5(1/2)
定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这些骨干,那些负责人们都有着自己的考虑。
首先,刘东并不是叫来一个两个厂子的负责人,而是叫来了十多二十个大厂的负责人。就算一个厂子给刘东十个人,那刘东也能有一两百个技术骨干,这么多骨干,对于一个中型厂来说,那是绝对绰绰有余。而损失十个技术骨干,对于那些大厂来说,完全是毛毛雨。
要知道,一个大型的钢铁厂,单单是在职的工人,就能有好几万,那些特大型的钢铁厂,在职的工人甚至能到十万以上。这么大的数目,十个技术骨干,还真不能放在眼里
这就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本质上的差距。而华夏有些地方,完全是因为先有厂,后面才有市。所以,这些厂的能量绝对非同小可。之前吴一平在这些厂子碰了钉子,那是因为这些大厂都在待价而沽。
吴一平的面子他们本就没有放在眼中,他们看重的是刘东。而现在,既然刘东亲自宴请大家,而且还给足了大家面子,要还不识相,那就是棒槌了。他们本就是要让刘东承情,既然对自己厂子没有任何危害,那又何必在这样的小事上面动手脚
再说了,他们可都打听过,刘东的钢铁厂可是从来不炼粗钢,全是做特种钢材。那些粗钢,都需要这些厂子给。对于现在行业不景气,还有这么大一个客户,那些钢铁厂又怎么会真让刘东连厂子都弄不起来。这么拖着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要让刘东记住他们。
所以,当刘东把话说出口之后,那些企业的负责人就开始大方起来。
辽钢的负责人首先开口说到:“刘老板早说啊,这事儿简单。我就代表我们辽钢表个态,我们支援刘老板你们五十个技术骨干,只要你们待遇没问题,那这些人绝对好使”
被辽钢抢了个头筹,其他的钢铁企业也不甘落后,和辽钢同个级别的钢铁企业,都是出五十人,而稍微小一点的,有的出四十个,有的出三十个,最抠门的也出了二十个骨干。
一顿饭下来,刘东从这些大型钢铁企业手中,足足拉了七百二十个骨干过来。七百二十个骨干,可不能简简单单当一般员工打发,这些人都是师傅,全是能带徒弟的那种。发展个一两年,带出几千个徒弟那绝对是毫无问题的事情。
这个数字要是让吴一平知道,肯定不知道笑成什么样子,他这半年多以来,手段用尽,才刚刚弄到一百个这样的骨干。但刘东一出马,直接就是他拉人的七倍。这才是真正的人比人气死人,,老板和员工的差距就这么大。
第一百四十四章 环亚特钢开工
有了一大批生力军的加入,吴一平的工作明显的好做许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就把钢铁企业真正的做起来了。
要做特种钢,需要几个硬件,一个就是技术,这个刘东自己就能做到。这个硬件对于环亚特钢来说,没有任何困难,而第二个硬件就是机械,也就是做特钢的工具。第三个,才是技术工人,骨干。
而设备这个玩意,就是现如今国内大多数生产钢铁厂商最大的短板。巴统这个臭名昭著的机构,对于这些机械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即便是你有钱也买不到,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大家伙,就算想要通过特殊渠道,也很难运得回来。
全世界著名的特种钢铁制造厂,没有一家是华夏的,就比如奥克隆德,他是属于瑞典的。比如迪林根和蒂森克虏伯,他们是属于德国的,当然,还有技术实力雄厚的莱茵金属,虽然他们是做军火的,但是他们在金属材料科学上的成就,足以让所有人仰望。
当然,日本人的jfe的系列金属,也是全球知名的。而这所有的公司,没有一家是华夏的。而苏联虽然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也是处于世界领先,但是由于他被西方国家联合抵制,所以,他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多大知名度,出了业内人士,一般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苏联可以弄出什么东西来。
本来刘东最钟意的生产设备,是德国的,瑞士的也不错,还有捷克斯洛伐克,他们的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东西。但很可惜,只要刘东派去的人谈到这些设备要运往华夏,那些企业负责人就直接关上了谈判的大门,即便是在香港也不行。
所以,到最后,刘东只有选择苏联的设备。虽然日本人的设备也能用,但他们不但要价坑爹,而且这些设备也只允许在日本本土使用,想要挪到大陆去,根本不可能。
好在刘东现在在苏联的关系还算是不错,列夫捷特对于又有新的买卖表示很欢迎,再加上最近这几年,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钢铁企业剩下的生产设备封存的不少。于是,在富兰克林开路的情况下,刘东很容易的就弄到了一批足以让中型企业焕然一新的钢铁生产设备,而且还有很多富余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由于刘东出手大方,列夫捷特的胆子也很肥,这批设备全是苏联最先进的东西。甚至刘东弄到手的这批设备,还是原装货。这样的好东西,弄到手了,那就是给新的环亚特钢弄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一月底,吴一平打电话给刘东,说公司第一炉钢要出来了,叫刘东去剪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刘东就急急忙忙的跑去了铁都。
之前上面给刘东弄的十个钢铁厂,基本上都是在铁都,就算最远的两个小型厂,也都是在铁都范围之内,呈v字型。十个钢铁厂,只有三个钢铁厂是中型的,其余的都是小型。当初弄到这么十个钢铁厂的名额,刘东不过是想要把这些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凑成一个大型的钢铁厂。
至于为什么不弄个大型钢铁厂的指标给刘东,那是因为迄今为止,大型钢铁厂依旧是个雷区,一个私人想要直接拿到这样的指标,就是老爷子的顶不住。所以,干脆就给了十个工厂,到时候真整合到一起,也就有了大型钢铁企业的资格,这也算是这个年月的曲线救国。
由于不是一个厂,要一下子就整合起来,那根本就办不到,于是刘东就指示吴一平,工程分为四期,第一期工程就是要把最中间的那个中型钢铁厂给弄活起来。给其他厂子做个标杆,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而第二期工程,就是要把三个中型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弄成个中型钢铁厂当中最强的厂子出来。第三期工程就是把剩下的七个厂子弄起来,让十个厂子同时开动。
最后一期就是把这十个厂子精细化作业,每个厂子都有自己的专长。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刘东估计,等苏联解体都还不一定能够完成,起码得十年的时间,而这样的速度,在钢铁企业发展当中,都无异于坐上了火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