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1(2/2)
冯小曼离开了,狄舒夜依旧没有醒来。
屋中又多了一人,他出现的极为诡异,就好像他原本一直就在这屋中一样。
他站在那里,就像是无声无息的鬼魅一般。
冷心没有回头,忽然淡淡开口道:“我这明月轩中,不请自来的人可没有。”
那人年纪颇老,微微一笑,脸上顿时像是橘皮一样折叠起来:“但我知道你不会出手。”
她秀眉一轩,媚眼如丝,瞧着来人,嫣然道:“人说昊天太上行踪飘渺,博学多才,见识更是通天彻地,为人磊落,修为自不用提,这世间所有美好的词汇好像都是用来形容昊天太上的。但我看这些还不够,最起码应该加一个昊天太上还是个擅闯女人闺房的风流子。”
老者脸上的褶皱更深了。
只听冷心又道:“不知昊天太上闯入小女子香闺,是以三七神剑对付我呢还是以二十一式撼天手对付我”
昊天太上忙道:“冷宫主误会了,在下这次来,只是为了上次那神级强者的事情。”
冷心这才转身,急道:“你有消息”
昊天太上沉吟道:“如今断龙大陆十五名太上巅峰高手差不多都会晤过了,但均不知那人的来历,不过我听说了一件事,所以这才冒昧前来。”
冷心道:“什么事”
第五百零二章涵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事万物。
世间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间中都有相对应的物质。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姓,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
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
与天地合其德,与曰月合其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世界是全息的。
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心无旁骛,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这和何其相似一直觉得中国古代文化是文化。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姓,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趋。琴瑟、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韵绵长,如此幽婉清雅的音乐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稳节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闹的溺音乐。
道家倡导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和谐。老子说:大音希声,
正声应简静,静才会有空灵渺远的空间感,与万物合一的心灵体验。庄子提出平易恬淡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对琴艺的体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叹服。
身手皆静方能与妙道相融,与神灵相通。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必以贞静宏远为度从容婉转。
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心骨俱冷,体气欲仙。专精注神,感动鬼神。这简直是的境界。
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闲敲棋子落灯花,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古人弈棋的乐趣可见一斑。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姓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书写的多是经验之谈。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
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认为从中收益匪浅。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大都是寿星,唐代写九成宫的欧阳询,活了85岁;写夫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了岁。当代书法家上海的苏局仙、燕京的孙墨佛都年逾百岁。
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然后,意在笔先,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这又与气功不谋而合。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故正书居静以治动,说明练楷书能养气安神,消除烦躁。而隶书因其书法沉稳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头痛、失眠的人气血平和,情志自调。书法家长寿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书法家悬腕运笔,掌虚指实,快而不急,慢而不滞。捕捉到鸾舞之姿,龙腾之态,可达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状态。
古代书论普遍关注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重视培养书法人才,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强调书的筋骨和神气,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太宗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书写了不朽佳作温泉铭。遒劲雄健,雍容和雅,朗润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种英武豪放又圣明高超的气概。
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他长于写景画景,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曰,朋友送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