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2/2)
在西魏拨乱反正,实行全盘汉化的同时,宇文泰其实并没有迎来多少“和平年代”,因为高欢建立的东魏,始终作为一个重大威胁存在。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高欢深知西魏的威胁,他很想趁自己有生之年,解决掉宇文泰这个麻烦。诚如高欢对自己的亲近部将高昂所说“此黑獭为一大患,恐吾儿不及也”。此时的东魏,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完全压倒了西魏,平灭西魏确实是最好的时机,但幸运的是,这样的危急局面,宇文泰最终还是挺了过去。
三
最让高欢痛惜的,就是当年宇文泰差点死在他手里。高欢平灭尔朱荣的时候,为了防止高欢顺势挥师西进,宇文泰受到贺拔岳的委派,到高欢处出使通好,当时高欢见宇文泰仪表堂堂,深恐将来他会成为自己大患,趁机拉拢宇文泰不成,随后又杀心大起,意图除宇文泰而后快。但宇文泰贼精,嗅到风向不对,立刻拔马逃命,就这样,高欢失去了一次灭掉对手的机会。当然,高欢当时的犹豫也不无道理,此时的高欢刚刚平定尔朱荣,自身力量不足,也自然不敢贸然与盘踞关中的贺拔岳翻脸。
在魏孝武帝西逃,西魏建立之后,高欢终于向宇文泰亮出了刀锋。首先他把东魏的都城迁到了邺城,这次迁都的意义非同小可,就是要把整个东魏的战略重点转向西部,以平灭宇文泰为先。公元536年,高欢以三路大军兵临蒲城,企图一度消灭宇文泰,当时迎击的宇文泰,其总兵力只有高欢的三分之二,但宇文泰极会用兵,故意用精锐骑兵迂回到潼关,从侧面向高欢发动进攻,先击破高欢的侧翼窦泰部,继而乘胜追击,把高欢打得全军覆没。遭到重创的高欢不甘心,还没等恢复元气,次年又统帅大军进军河原,企图再次西击宇文泰。这次宇文泰可谓“祸不单行”,当时的关中平原刚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宇文泰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只有1万多人。眼见高欢进兵,宇文泰只能采取节节退却的战术,诱引高欢进兵,等高欢进军到渭水南岸的时候,他和其主力部队已经脱离,仅带着先锋3万多人,宇文泰抓住机会,率领1万多士兵突然发动反击,再度击溃了高欢。这一仗非常凶险,宇文泰先是一如既往地耍诈,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准备趁着高欢出击的时候,诱引他到附近的沼泽地然后围歼,但是这样的部署被高欢看破,本来高欢打算将计就计,向沼泽地放火箭把宇文泰烧死,高欢身边的大将侯景出馊主意,认为应该活捉宇文泰,就这一念之差,高欢索性派兵向沼泽地进击。结果,熟悉地形的西魏军,把高欢打得溃不成军,不但全军覆没,高欢的整军军粮也被宇文泰所得,直接给面临大旱的西魏政权“赈灾”了。
公元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闪击洛阳,为东魏夺得了重镇洛阳,宇文泰再次亲自率军回救,先是出师不利被侯景打垮,宇文泰本人也险些被生擒,但好在后军赶上,把侯景打败,宇文泰乘胜追击,击毙了高欢的名将高昂。这件事情的打击对高欢非同小可,高昂是高欢麾下少有的汉族能将,他的死不但是高欢的损失,更是高欢内部汉人军将的损失,从此之后,在高欢的军阀内部,汉人日益边缘化,高欢政权与汉族大族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东魏到北齐的几次变乱。
遭到宇文泰数次打击之后,高欢休养生息,经过了精心准备之后,于公元546年发动了对西魏的进攻。这时候的高欢已经到了人生的末年,平灭宇文泰的愿望越发迫切,这次他出动10万大军攻打玉璧,企图一举攻破。这时候的宇文泰,主力军队正在和北方的柔然人作战,根本无法支援,本是高欢的大好机会,但是镇守玉璧的韦孝宽是个名将,凭7000多人,硬是死守玉璧50多天,杀伤高欢8万多人,最后伤亡惨重的高欢不得不撤军。这场战斗对高欢的心理打击非常大,撤军的时候,正好碰上了日食,古人都把日食当做不吉祥的象征,高欢也悲叹地说:难道这说明天不助我吗转过年来,一代枭雄高欢与世长辞。
宇文泰能够在高欢历次打击中死里逃生,除了他本人极会用兵,以及运气比较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心。宇文泰在建立西魏之后,施政以宽仁著称,轻徭薄赋,因此经济恢复非常快。与此同时,西魏严明的刑罚,也使得吏治大为清明,尤其重要的是,府兵制的推行,提升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比起东魏以及北齐拿着士兵做奴隶的做法,西魏士兵的待遇更高,士气也更旺盛,作战自然不顾生死,如上种种,都使得高欢平灭宇文泰的机会一次次擦肩而过。
在和高欢周旋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整顿内部。当年从高欢手里逃亡过来的魏孝武帝,在宇文泰手里,充分体会到“才出狼窝,又入虎穴”的道理。高欢性格伪善,当年虽然把持大权,对魏孝武帝却非常尊重,表面上很“和谐”,但宇文泰就实诚多了,十足地拿着魏孝武帝不当干部,直把魏孝武帝折腾得叫苦不迭。他于公元534年投奔宇文泰,第二年就被宇文泰毒杀,之后宇文泰相继拥立了拓跋家族的两个皇帝,北魏家族彻底成为了宇文泰的玩物。在折腾皇族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折腾内政。他的诸种汉化政策,难免引起鲜卑军人的反感,为了平衡关系,公元554年,宇文泰发起了“胡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允许士兵们在战争后,掳掠占领地的人口为奴婢;二是对军队中的汉族将领改赐胡姓,并且恢复鲜卑人的祖姓,连早就改姓“元”的西魏皇室,也因此重新改姓为“拓跋”。这两条政策,前者是鲜卑军队的固有作风,后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整个西魏的汉化大势,其实已经不可阻挡。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化运动中,西魏军队中的汉人将领也必须改胡姓,比如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就改成了“大野”,而隋文帝杨坚的家族,则改姓为“普六茹”。
在和东魏周旋的同时,宇文泰也没忘了与他隔江而对的南朝。公元553年,宇文泰挥师南下,占领了南陈的四川地区,这个地区的获得,使得南朝的“长江天险”大打折扣。次年又占领了南朝的江陵地区,南陈的版图进一步缩小。公元556年,宇文泰又改革官制,摒弃了北魏的旧官制,参照周礼制定了新官制,这一条对于当时的关中汉族影响很大,因为新官制的实行,也就意味着鲜卑族要从制度上,继续完成全盘汉化。在这个新官制下,原本在宇文泰早期掌握大权的鲜卑军阀,权力被进一步削弱,地方的兵权被完全收归到了中央,大量的文官职位则被汉人所占据,汉人在西魏的朝廷里,一下子占有了非常大的优势。此事后不久,北巡的宇文泰病逝于途中,临终的时候,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侄儿宇文护,遗嘱说“我的儿子年幼,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