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舆情如刀巧化解,民心向背定乾坤(1/2)
温体仁一党的反扑,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更猛。他们深知在军事和直接对抗上难以撼动王小伟,便将主战场转移到了他们最擅长的领域——舆论。
数日之间,一股针对王小伟及其新政的污名化浪潮,在京城士林和市井间悄然兴起,随即迅速蔓延。
茶馆酒肆中,总有那么几个看似无意闲谈的文人或帮闲,唾沫横飞地议论着:
“听说了吗?王都督那‘玉洁斋’,一块香皂成本不过几十文,竟卖到一两银子!与民争利至此,与晋商何异?”
“何止啊!他那‘蜂窝煤’,看着便宜,谁知是不是用了什么伤身的毒料?听闻西山挖煤的工人,没几个能活过三年的!”
“还有那‘格物院’,神神秘秘,聚集数千工匠,日夜不休,听说是在炼制什么……伤天害理的邪物!要不怎会守卫那般森严?”
“更可怕的是京营!诸位可知,王都督校场斩将,用的是尚方宝剑不假,可那般苛待将士,动辄革退世袭军官,提拔寒门,这是要坏我大明二百年的规矩啊!”
“嘘……慎言!慎言!小心被那‘影’听了去,抓进诏狱!”
流言蜚语,如同瘟疫般扩散。其中夹杂着半真半假的消息,刻意引导着舆论。不明真相的百姓容易被煽动,而许多对改革不满的既得利益者更是推波助澜。一时间,王小伟从“救国能臣”的形象,在一些人口中迅速滑向“酷吏”、“权奸”、“与民争利的巨贾”。
这些舆论自然也传到了都督府。书房内,徐锐面带忧色地汇报着市井间的种种议论。
“督师,温体仁这老狐狸,手段阴毒!他避实就虚,专挑那些难以自辩、容易引发猜忌的地方下手。长此以往,恐损及督师清誉,动摇陛下信任,甚至影响新政推行和新军招募。”
王小伟坐在案后,手指轻轻敲打着温体仁党羽弹劾他的奏章副本,脸上看不出喜怒。舆论战,他并不陌生。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掌控了话语权,往往就掌控了主动权。
“跳梁小丑,徒逞口舌之利。”他冷哼一声,“不过,也不能任由他们泼脏水。他们想玩舆论,我们就陪他们玩玩,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降维打击。”
他迅速做出部署,一套组合拳雷霆般打出:
第一拳,信息公开,以正视听。他授意麾下掌控的《京华快闻》(一份新创办,主要在京城发行的小报),连续刊发系列“解惑”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数据,解释香皂工艺之复杂、成本之构成,并公布部分蜂窝煤作坊的劳作环境和工钱待遇,远比传言中优渥。同时,邀请几位德高望重的京城老医师,联名撰文,从医学角度阐述使用清洁用品(肥皂)和优质燃料(蜂窝煤)对预防疾病、改善民生的益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