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5章 蜂窝煤暖万家户,琉璃盏耀富贵堂

第5章 蜂窝煤暖万家户,琉璃盏耀富贵堂(1/2)

目录

北京的冬季,寒冷彻骨。取暖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和沉重的负担。富人家烧木炭,穷人家则只能烧廉价的、烟大呛人且热量低的劣质煤块甚至柴火。

王小伟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他的第二个商业项目,瞄准了蜂窝煤。

原料现成——京西就有丰富的煤矿,此时开采技术落后,煤价低廉。关键在于成型和配套炉具。

他再次发挥“借鉴”能力,画出蜂窝煤模具(铁制,带多个孔洞)和专用煤炉(内部有炉箅、通风口、可开关的盖板)的草图。炉具的关键在于烟道设计,要尽可能让煤燃烧充分,减少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风险。

制造相对简单。他另设一处工坊,招募流民,收购京西原煤,粉碎后混合黄土(作为粘结剂),用水搅拌,然后用模具压制成型,晾干即可。煤炉则由招募的铁匠铺批量打造。

成本极低,技术含量不高,极易大规模生产。

推广策略与肥皂不同,走的是“惠民”路线。王小伟奏请崇祯,以“体恤京营将士及百姓寒冬之苦”的名义,请求由皇家(实为他控制)设立“官煤厂”,平价销售蜂窝煤和煤炉。

崇祯正沉浸于肥皂带来的“内帑”收入增长的喜悦中,又觉得这是惠及军民的好事,自然准奏,甚至还特意下旨褒奖王小伟“心系黎庶”。

王小伟将蜂窝煤和煤炉的价格定得极低,仅略高于成本,利润微薄,但架不住销量巨大。他首先在京营中推广,改善士兵住宿条件,赢得军心。随后在京城各处设立销售点,平民百姓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让整个冬天变得温暖许多,且减少了中烟毒的风险。

“王青天”、“活菩萨”的称呼开始在京城的普通百姓中流传。王小伟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项生意虽然利润率不高,但巨大的销量依然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宝贵的民心。

与此同时,他的第三个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玻璃。

相比前两者,玻璃的技术门槛要高得多。主要难点在于高温窑炉的建造和玻璃配方的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