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借力打力破重围,名动朝野争议生(2/2)
“着火了!”
“马惊了!”
“敌袭!有奸细!”
蒙古营地瞬间炸营!一片鬼哭狼嚎,彻底陷入混乱!许多蒙古兵不明所以,惊慌失措地乱跑,甚至有人开始互相攻击!
王小伟趁乱,夺过一匹受惊的无主战马,翻身上马,并不急于逃走,反而用刚刚学会的几句半生不熟的蒙古语大喊:
“不好了!後金主子要杀我们灭口了!”
“快跑啊!後金人杀过来了!”
他一边喊,一边故意向着鄂硕围山部队的方向射了几箭,然后才打马向另一个方向狂奔而去!
混乱如同瘟疫般扩散!一些惊惶的蒙古兵真的以为是後金人要对他们下手,或者是有明军大部队夜袭,开始盲目地向四周放箭,甚至与闻讯赶来查看、试图弹压局势的一小股後金巡逻队发生了冲突!
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指挥围山的鄂硕耳中。
“什么?蒙古营炸营?还和我们的巡逻队打起来了?”鄂硕又惊又怒,“废物!一群废物!”
他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山上那伙明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但後方营地混乱,特别是涉及附庸部队,若处理不当,引发大规模营啸或倒戈,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得不立刻分出一半兵力,火速回援弹压局面、稳定军心!
山上的压力骤然减轻!
一直在苦苦支撑的杀虏队残部,立刻感受到了变化。
“头儿成功了!鞑子退了!”负责指挥的老兵惊喜地大喊!
“冲出去!向西边突围!”他抓住机会,带领剩下的人,向着敌人包围圈最薄弱的方向,发起了决死冲锋!
里应外合之下,剩余的杀虏队员竟然真的奇迹般地冲破了包围圈,虽然再次减员十余人,但主力得以保全,与事先约定的王小伟等人陆续在秘密集合点汇合。
这一夜,杀虏队损失惨重,从五十余人再次锐减至三十人左右。但他们却成功地从後金一支精锐部队的围剿中逃脱,并间接导致了一支蒙古附庸部队的混乱和损失。
“王小伟”及其“杀虏队”的声名,以更加迅猛的速度传播开来。这一次,不再局限于底层士兵和百姓,甚至连後金军的中高层将领,都开始注意到这个神出鬼没、屡屡制造麻烦的明军小头目。
鄂硕在给上级的报告中,不得不以懊恼和重视的语气提到了这支“极其狡猾、战术刁钻、善于制造混乱”的明军残部及其首领“王姓千户”(他可能听到了明朝那边的风声)。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北京,再次引发了朝堂震动。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欣喜。
兵部某些官员开始质疑:一支溃卒组成的队伍,如何能有如此强的战斗力?屡次成功袭扰,甚至能从重围中脱身,是否……有诈?莫非是鞑子的苦肉计?意在诱使我军出击?
甚至有人暗中揣测:这王小伟,莫非是某些边将(如祖大寿?甚至……袁崇焕?)暗中布下的棋子,用以攫取名声和战功?
崇祯皇帝看着这些充满猜忌和阴谋论的奏疏,刚刚好转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既渴望英雄,又深陷于猜疑和党争的泥潭。
“查!给朕细细地查!这王小伟,到底是忠是奸,朕要确凿的证据!”崇祯的语气中充满了疲惫和烦躁。
英雄的崛起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不仅来自敌人的刀剑,也来自自己人的猜忌。
王小伟并不知道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他正带领着历经劫难、更加精悍团结的杀虏队,舔舐伤口,总结教训,准备着下一次更加致命的出击。
而遥远的东方,一支打着“袁”字大旗的庞大军队,正日夜兼程,向着京城方向赶来。
袁崇焕,终于要到了。
历史的车轮,正轰隆隆地驶向那个着名的节点——北京城下。
(第三卷第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