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无声的考场(1/2)
对潜流的警觉与疏导,如同为清源县这艘航船加装了灵敏的声纳系统,使其能够更早感知水下暗礁,及时调整航向。江辰推动的服务下沉和制度完善工作,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持续而坚韧地进行着,一点点地夯实着发展的基础,化解着潜在的阻力。然而,体制内的运行,往往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逻辑。当基层的“沉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来更高层面的关注与审视。这一次,审视的目光来自省城。
一个寻常的工作日下午,江辰接到了市委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郑重。
“江辰同志,有个重要情况先跟你通个气。”市委书记开门见山,“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联合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几个重要部门,组织了一个专题调研组,下周一开始,赴部分县区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深度调研。我们清源市,推荐了你们清源县作为主要调研点。”
市委书记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这次调研,规格高,内容实,不预先设定路线,不听泛泛汇报,重点是深入了解县级层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体制机制障碍,以及需要省级层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调研组的报告,将直接为省委下一步完善县域治理、优化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等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可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考试,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省里对清源县乃至清源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江辰握着话筒,心念电转。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次普通的调研。这更像是一次对县级党委政府治理能力、政策水平和担当精神的“实战检验”。调研组想看的,不是精心准备的“盆景”,而是真实的“森林”生态;想听的,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切中肯綮的问题分析和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地做好准备,全面真实地展示情况,坦诚深入地反映问题,绝不辜负市委的信任。”江辰沉稳地表态。
“好!要的就是这个态度。”市委书记语气缓和了些,“要抓住这个机会,把你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那些县级层面难以破解、需要上级统筹解决的瓶颈问题,理清楚、讲透彻。材料要扎实,问题要精准,建议要可行。这也是展示我们清源市县两级干部队伍水平和担当的时候。”
结束通话,江辰深吸一口气,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也涌动着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这确实是一次“无声的考场”,考官是省委的智囊和关键部门,考题是县域治理的现实困境,评分标准是问题的深度和建议的质量。成绩单,将直接影响清源未来的发展空间。
他立即召集了县长李长根、专职副书记以及县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上,江辰传达了市委的通知和精神,并定下了准备工作的总基调:“同志们,这次调研,是对我们清源县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高端会诊。我们的任务,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解剖麻雀’。要坚决摒弃‘闯关’思想,树立‘求解’意识。汇报材料不要写成流水账,要聚焦‘问题’和‘建议’两个核心。”
他明确了准备工作的重点方向:
第一,问题要“准”。要梳理出那些制约清源县发展的、带有普遍性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的问题,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不畅的问题,以及我们在推动“清源优品”、“清源制造”标准升级、区域协同发展中遇到的自身无法突破的政策壁垒。
第二,案例要“实”。每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要能清晰说明这个障碍是如何具体影响一个项目、一个企业、一个乡镇发展的。要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泛议论。
第三,建议要“可行”。提出的政策建议,要符合改革方向,具有可操作性。不是简单“要钱要政策”,而是要提出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比如建议省里在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下放权限、如何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等。
会议决定,成立由江辰任组长、李长根任副组长的调研接待准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材料组、协调组、后勤保障组,立即投入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