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调研博弈(1/2)
省委调研组如期抵达清源县。带队的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军,一位年近五十、学者气质浓厚、目光犀利的干部,成员来自省发改、工信、农业等关键部门,均是相关领域的处室骨干或专家。阵容专业且权威,预示着此次调研的深度和分量。
清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简单的欢迎见面会后,紧凑的调研行程立即开始。按照预先商定的方案,江辰作为县长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全程陪同调研并负责主汇报。
调研第一站,是展示“清源优品”核心亮点的翠峰镇峰翠合作社。初夏的茶园绿意盎然,标准化厂房内整洁有序。合作社理事长老周面对省里来的领导,虽有些紧张,但介绍起合作社如何按照新标准进行绿色防控、精细化加工,以及社员收入如何实实在在提高时,语气充满了自豪。李主任听得认真,不时询问细节:“这个标准是合作社自己定的还是县里统一的?”“社员收入增加部分,有多少是来自于价格提升,多少来自于产量增加?”“销售渠道现在主要靠哪些?”
老周一一作答,并拿出手机展示了产品溯源二维码。调研组一行还观摩了茶叶加工的关键环节。整个流程规范、透明,给调研组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调研的深度和挑战性,在随后走访县经开区那家完成智能化改造的纺织企业时开始显现。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引进新设备后,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更稳定的情况。但省工信厅的专家在参观车间时,敏锐地指出一个问题:“你们这个智能化改造,主要是生产环节的‘机器换人’,但在数据采集、生产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更深层次的智能化应用上,似乎还没有跟上。这会影响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企业负责人面露难色,坦言进一步升级面临资金和技术压力。江辰适时补充道:“专家指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这其实是我县乃至很多地区传统产业升级面临的共性难题:初期技改容易见成效,但迈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高阶阶段,则面临门槛高、投入大的瓶颈。我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帮助企业突破这个瓶颈。”
李主任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下午的座谈汇报会是重头戏。在县政府会议室,江辰代表清源县作了全面汇报。他严格按照准备的思路,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系统阐述了清源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重点突出了“清源优品”品牌引领农业转型、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以及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的具体做法、初步成效和面临的困惑。汇报不回避问题,坦诚指出了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遇到的制约。
汇报结束后,进入调研组提问环节。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而紧张。
省发改委的处长首先发问,问题直接而尖锐:“江县长,你们‘清源优品’的模式很有新意。但我有个疑问,这种政府强力引导、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模式,会不会导致行政力量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如何保证平台的公平性和效率?长期看,政府的手最终怎么退出?”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是江辰一直深入思考并努力在机制设计上规避的风险。他沉着应答:“感谢处长的提问。我们认为,在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能力弱的阶段,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关键在于引导的方式。我们的定位是‘搭建平台、制定规则、提供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经营。平台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股权多元化,未来目标是逐步降低政府持股比例,最终由市场主导。政府的角色,是‘扶上马、送一程’,然后回归到监管和服务。”
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则关注可持续发展:“你们的品牌现在靠严格标准和质量故事打开了市场,但如何保持这种优势?特别是随着规模扩大,如何保证成千上万农户的生产都能符合标准?质量监管体系如何有效覆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