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镜鉴(1/2)
国家重要媒体记者团的到来,让清源示范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由七八家央媒资深记者组成的团队,在省委宣传部和清源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紧凑调研。
调研严格按照预定的“三点一线”方案进行。第一站,“三角地”。昔日边界地带的混乱与割裂,已被平整的土地、初具雏形的道路管网和醒目的联合规划展示图所取代。管委会规划局的负责人详细讲解了从“三不管”到“共建共享”的破题过程,重点介绍了联合指挥部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记者们听得认真,不时提问,对基层的这项创新表现出浓厚兴趣,闪光灯在规划图前频频闪烁。
江辰作为全程陪同的协调负责人, discreetly 跟在队伍侧后方,仔细观察着记者们的反应,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他看到记者们对“三角地”从物理整合到机制创新的故事线索颇为认可,心中稍定。
转场前往第二站——天湖与经开“智能制造共享工厂”联合工作组的临时办公点。车上,有记者主动与江辰交谈,询问示范区建设中最深刻的体会。江辰没有空谈成绩,而是诚恳地提到了“利益重构的艰难”和“规则建立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动态贡献分配”模型的探索。他的务实和思考,给提问记者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联合工作组,两区抽调的人员同室办公,墙上挂着项目进度表和协同工作机制图。天湖区的李局长和经开区的王主任共同出面介绍,讲述了双方从最初的争执到逐步找到合作路径的过程。现场气氛融洽,展示了协同机制的实际运作形态。记者们对具体的合作细节,特别是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如何落地追问甚详。
午饭后,车队驶向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站——江港区东亚纺织升级改造项目工地。路程较长,一些记者面露疲态。江辰的心微微提起,他知道,能否在疲惫期抓住记者的注意力,关键在于现场的真实感和故事的感染力。
抵达江港时,已是下午两点多。工地围挡整洁,安全措施到位。东亚纺织的董事长赵广富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早已等候在此。面对镜头和话筒,他略显紧张,但讲述的内容却异常扎实。他没有回避企业一度濒临外迁的困境,动情地描述了在用地、能耗、环评等环节遇到的瓶颈,然后话锋一转,详细说明了示范区政策如何像“及时雨”,以及管委会如何协调各方,通过“绩效对赌”等创新方式帮助企业突破难关。他指着身后已完成基础施工的厂房区域,信心满满地描绘了升级后的效益前景。
“以前是想走留不下,现在是看到了希望,扎下根来发展!”赵广富这句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