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新局与新题(1/2)
市级协调会上“绩效对赌”争取来的用地指标,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传导至江港区和东亚纺织。项目前期最大的障碍被清除,后续的环评批复、规划许可等流程,在示范区管委会(主要是区域协同发展局)的持续督导和江港区“专班服务”的推动下,进展明显加快。东亚纺织的厂区内,很快划出了那片珍贵的15亩土地,前期地质勘查和场地平整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赵广富董事长脸上的愁容消散了不少,逢人便夸示范区政策实在、办事效率高。
这个“首单”的突破,无形中提升了示范区管委会,特别是江辰所负责的区域协同发展局在三个区以及市级部门眼中的分量。之前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和区级部门,开始更主动地接触管委会,咨询政策细节,探讨合作可能。江辰适时地督促局里同事,加快了《示范区协同项目管理办法》和《飞地经济合作实施细则》的起草进度,旨在将东亚纺织项目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然而,旧的矛盾甫一化解,新的课题便接踵而至,这次是来自管委会内部。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明宇(即之前的张副秘书长)召集了一次小范围的工作碰头会,与会者除了几位副主任,就是江辰、制度创新局局长、考核评价局局长等关键部门负责人。会议的议题之一是研究完善管委会内部运行机制和人员力量调配。
张主任开门见山:“管委会架子搭起来了,但要使这台新机器高效运转,内部的力量整合至关重要。特别是区域协同、制度创新、考核评价这几个核心局,任务重,专业性强,目前的人员编制和力量配置,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强。”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江辰身上:“江辰同志,你们区域协同局冲在第一线,协调任务最重,感受应该最深。目前局里班子配备和人员力量,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管委会层面统筹解决?”
这是一个看似寻常,实则微妙的问题。它既是对江辰工作的关心,也是对他格局和品性的一次考验。如何在肯定团队的同时,客观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需要拿捏好分寸。
江辰略一沉吟,选择了坦诚而顾全大局的回应:“谢谢主任关心。周强副局长到任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丰富的基层经验对我们协调各区帮助很大。局里其他同志也都很努力。目前来看,人员确实紧张,尤其是既懂政策又熟悉项目运作的复合型骨干比较缺乏。随着协同项目逐步增多,压力会越来越大。”
他没有抱怨,而是客观陈述了困难,并巧妙地将周强的贡献置于前面。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我认为当前更关键的可能不是简单增加编制,而是如何更好地挖掘管委会内部的潜力,形成合力。比如,我们区域协同局在推进具体项目时,经常需要制度创新局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也需要考核评价局的设计导向。是否可以建立更灵活的跨局协作机制,甚至针对重大协同项目,组建临时性的联合工作组?这样既能集中优势兵力,也能促进各局业务融合。”
江辰的建议,跳出了本部门的局限,站在管委会整体效能提升的角度,体现了他的大局观。
张主任点了点头,显然对江辰的回答感到满意:“江辰同志这个思路很好。内部协同是外部协同的基础。制度创新局、考核评价局,你们也要主动靠前,与区域协同局加强联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