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政策创新(2/2)
司法局的同志谨慎地表示:“托管机制涉及到物权和收益权的暂时分离,法律上需要非常严谨的设计,避免后续产生更大的纠纷。”
“您说得对。”江辰点头,“这就需要我们司法局的同志大力支持,共同研究制定合法合规的托管协议范本和风险防控措施。”
然后,他提到了那个规模不小的废品回收站和零星滞留住户的问题。
“对于这些现有的经营者和住户,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或一赶了之。”江辰展示了几张现场照片,“我们建议采取‘疏导结合、帮扶转型’的策略。一方面,由两区负责,在周边区域寻找合适的搬迁地点,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或小型产业园区,引导他们集中经营、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或小经营者,可以探索提供一定的搬迁补贴、转岗培训或者小额创业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
最后,他谈到了最核心的开发模式。
“对于‘三角地’的整体开发,我们倾向于采用‘整体授权、分片实施、收益分成’的模式。”江辰阐述道,“指挥部通过竞争性方式,择优选定一个总体合作方,授予其区域整体开发运营权。合作方负责投入资金,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导入和产业运营。产生的收益,包括土地出让金、税收增量、经营性收入等,在政府和合作方之间按约定比例进行分成。这种模式可以减轻政府前期投入压力,也能借助市场力量提升运营效率。”
汇报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江辰条理清晰,对每一种政策设想的背景、目标、操作路径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都做了简要说明。
汇报结束后,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大家都在消化这套复杂的“组合拳”。
周明光沉吟片刻,首先打破了沉默:“思路打开了,比我想象的要深入。特别是‘托管开发’和‘整体授权分片实施’的设想,有一定的创新性。”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整体授权,这个‘总体合作方’的门槛怎么设?如何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收益分成的比例,依据什么来确定?如何保障政府不吃亏,公共利益不受损?还有,这套政策体系,需要市级层面乃至省里哪些授权和支持?这些问题,都需要你们进一步细化、论证。”
“是,周市长。这些正是我们下一阶段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江辰坦然承认方案的初步性,“我们计划接下来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选取国内成功案例进行对标研究;二是聘请法律、财务、规划领域的专家进行第三方论证;三是与潜在的投资机构和企业进行非正式沟通,试探市场反应。”
“可以。”周明光点头同意,“政策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引进来,把情况摸透,把方案做实。需要我协调的资源和支持,随时提出来。”
他站起身,对与会人员说:“‘三角地’是块试金石,它的政策突破,不仅关系到这个区块本身的成败,更将为整个示范区的制度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把这件事办好。”
会议结束,江辰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但也充满了动力。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政策设计,更是一场关于区域治理模式和开发机制的创新实践。每一步都需要如履薄冰,但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具有超越项目本身的意义。
他将专班成员留下,简单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窗外,天色已近黄昏,但指挥部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