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的考题(1/2)
社区服务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的立项,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清江街道上下精神为之一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江辰的督导下,紧锣密鼓却又条不紊地展开。设计方案深化、施工招标文件编制、运营管理方案细化……每个环节都明确了时间表和责任人,街道的工作效率显着提升。
然而,就在各项工作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来自区政府的协调函摆在了江辰的办公桌上。函件是由区政府办公室转来的,涉及清江街道与相邻的经开区之间,关于一块边界区域土地权属和历史遗留建筑处置的争议。
这块地位于清江街道与经开区的接壤地带,面积不大,但位置关键。上面有几栋建于上世纪末的旧厂房,产权关系复杂,多年来一直处于闲置和半废弃状态。清江街道认为该地块历史上属于街道下属某集体企业,而经开区则依据一份早期的区域规划调整文件,主张管辖权。此前双方就有过零星摩擦,但都未上升到正式协调层面。
这次协调函的起因,是经开区计划对毗邻该地块的区域进行整体开发,修建一条新的园区配套道路,道路规划线形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这块争议土地以及上面的旧厂房。经开区方面态度强硬,要求清江街道无条件配合,先行拆除旧厂房。
江辰看着协调函,眉头微蹙。他立刻调阅了街道存档的关于这块地的所有历史资料,包括模糊的地籍图纸、泛黄的产权证明复印件以及以往与经开区就此问题的往来文书。
情况确实复杂。街道持有的早期产权证明存在瑕疵,而经开区依据的规划文件也并非毫无争议。那些旧厂房虽然破败,但拆除与否,涉及到潜在的资产处置和补偿问题,绝非“无条件配合”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江辰敏锐地察觉到,这件事背后,或许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旺的影子。他至今还记得当初在市政府跟随周明光副市长调研时,刘旺那冰冷而充满敌意的眼神。数据风波之后,刘旺恐怕一直耿耿于怀,这次借题发挥的可能性很大。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地纠纷,更像是一场精心选择的、针对他个人的新考题。处理得好,可以顺利推进工作,树立威信;处理不好,则可能陷入与经开区的长期扯皮,甚至影响他刚刚在街道建立起来的良好势头。
他没有急于表态,也没有立刻去找杨国威商量。他先是让李莉联系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咨询该类历史遗留土地权属争议的常见处理路径和政策依据。随后,他又让赵强带人再次实地勘测了那块地以及上面的建筑,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并走访了附近可能了解历史情况的老居民。
在掌握了初步情况后,江辰才拿着协调函和收集到的资料,来到了杨国威办公室。
“杨书记,经开区来函了,关于边界那块地的事情。”江辰将材料递给杨国威。
杨国威看完函件,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块硬骨头,放了这么多年,到底还是被翻出来了。经开区这次借着修路,看来是势在必得啊。刘旺那个人……”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