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余波未平(2/2)
其他几位班子成员也陆续发表了看法,有的表示支持,有的则倾向于谨慎,担心投入过大影响其他工作。
会场内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杨国威放下茶杯,终于开口:“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件事,利与弊都很明显。”他看向江辰,“江主任推动民生项目的积极性值得肯定,方案也做得扎实。不过,海山同志和组织委员提到的现实困难,我们也必须正视。”
他沉吟片刻,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我看这样,这个项目,街道层面原则同意,作为明年的重点备选项目向上申报。但是,在区里没有明确答复、资金没有落实之前,街道自身的资金不要轻易承诺投入。申报工作由江主任牵头负责,要多跟区里相关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同时,海山同志也要梳理一下街道内部那些急需资金的项目,我们统筹考虑。大家看怎么样?”
这个方案,既没有否定江辰的努力,也没有完全支持立即推进,而是将决定权推给了上级审批和资金落实,同时强调了街道内部的资金平衡,符合杨国威一贯的“稳健”风格。
江辰知道,在目前班子意见不完全统一的情况下,这已经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项目获得了街道层面的“原则同意”,拿到了向上申报的“门票”。
“我同意杨书记的意见。”江辰表态,“我会尽快组织材料,向区里正式申报,并加强沟通协调。”
张海山也点了点头,没再提出异议。
会议结束后,江辰回到办公室。他清楚,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区里的审批和资金争夺。而清河苑的问题,则更需要耐心和策略,那里的阻力显然更大,也更直接。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区发改委一位旧识的电话。那是他之前在市政府工作时认识的处长,虽然交情不深,但至少能提供一些信息。
“刘处,您好,我是清江街道的江辰……对,刚过来没多久。有件事想向您咨询一下,关于我们街道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申报的事……”
电话那头传来了对方客气而谨慎的回应。
江辰知道,他必须主动出击,为这个关乎民生的项目,争取每一分可能的机会。而脚下的路,依然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