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尾声:五年后(1/2)
五年时光,如同涓涓细流,冲刷着末世的伤痕,滋养着新生的文明。昔日焦土,已难觅踪影;曾经死寂的大地,重新被人类的生机与活力填满。
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至少在那些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共同体”建立了稳定联系的区域,已经恢复了最基本、也最宝贵的秩序。丧尸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在偏远的荒野、废弃的都市深处,依旧有它们蹒跚的身影,但它们不再是文明的主旋律,而是变成了需要定期清理的、危险的“自然灾害”。血清的大规模应用和武装力量的持续清剿,已经将它们的活动范围压缩到了极限。
而在这片复苏的土地上,最璀璨的明珠,莫过于那座在平原与山脉交界处拔地而起的崭新城市——“曙光城”。
这座城市并非围绕旧有城市废墟修建,而是完全意义上的新城。它的名字,寓意着冲破漫漫长夜的第一缕光明,也象征着以陈默和“守望者”理念为核心的文明火种,终于形成了燎原之势。
曙光城的规划,体现了新纪元的理念。没有压抑的高墙,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地形构建的、层次分明的防御体系和开阔的绿色缓冲带。城市内部,街道宽阔整洁,两旁种植着耐寒的改良树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建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而是融合了旧时代实用性、部分回收的“净世会”生物材料技术以及新发展的环保材料,呈现出一种简洁、坚固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格。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大多数建筑的屋顶,为城市提供着清洁的能源。
清晨的阳光洒满街道,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棉布衣服,背着用再生材料制作的书包,在安全的街道上奔跑、嬉笑,追逐着滚动的皮球。他们的脸上没有末世初代的惊恐与麻木,只有属于孩童的纯真与无忧无虑。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回荡在街巷之间,是这座城市最动听的背景音。
学校的钟声准时敲响。那是由旧时代一座教堂的大钟改造而成,声音浑厚而悠远。孩子们如同归巢的雏鸟,涌向一座座崭新的校舍。校舍由坚固的石材和木材建成,窗户宽大明亮。从里面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是老师讲解基础科学、历史(包括末世史)、共同体宪章和道德伦理的清朗嗓音,偶尔还有孩子们齐声歌唱的稚嫩旋律。教育,被视为文明延续最重要的基石,得到了共同体不遗余力的投入。
城市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守望者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碑身上刻满了在终结“净世会”的决战中牺牲的将士名字,每日都有人前来敬献鲜花,缅怀那些用生命换来今日安宁的先烈。广场周围,分布着共同体的行政中心、图书馆、医院和一座初具规模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从末世初期到重建时期的珍贵文物和资料,警示后人,也展示着希望。
商业活动也开始复苏。虽然远未达到旧时代的繁华,但沿街的店铺已经开张,出售着本地生产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简单的生活用品和修复的书籍。以物易物依然存在,但共同体发行的、以粮食和信用为背书的“家园币”已经成为主要的流通媒介,经济的齿轮开始重新转动。
在城市的边缘,是规划整齐的工业区和农业区。工坊里传来机床的轰鸣,生产着从简单工具到改良农具,再到通讯设备零件的各种产品。农田里,不再是单一的抗饿作物,开始出现了更多样的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正在从单纯的生存向更好的生活品质迈进。
一座低矮但意义非凡的建筑坐落在科研区内,那是“病毒研究所”。在苏婉和吴教授的主持下,对结晶核心的研究从未停止,虽然真正的治愈疫苗尚未突破,但血清的效力和安全性得到了持续改进,对病毒变异规律的监控也从未放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