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民国北平旧事 > 第35章 出事

第35章 出事(1/2)

目录

天未亮透,胡同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鸡鸣声。

雄鸡引颈长歌,唤醒沉睡的院落。

各家主妇们生炉子的声响,引火做早饭。

一缕缕青烟袅袅飘向天空,送水工人推着独轮车“吱吱呀呀”而来,送水工挨个上门给人送水。

大清早的,挑着担子卖豆浆,豆腐脑的小贩,满胡同吆喝,

院子里妇女骂孩子尿床声传出老远。

大杂院里更加热闹,邻里邻居早上起来排着队上厕所。

永宁胡同19号。

和尚从架子床上醒来,生物钟的影响下,他每天准时醒来。

和尚穿个大裤衩子,下床倒水喝。

解了渴的和尚,光着身子,在五间两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内转了一圈。

买下这座宅子,他成就感十足。

坐南朝北的二层小楼,屋内装修豪华又精致。

东边两间是卧室,中间是会客中堂,西边一间书房,一间餐厅。

卧室内,雕花刻鸟一米八宽的架子床,靠墙而放。

窗户下,还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壁炉。

一张两米高的清代酸枝木屏风,把会客厅跟卧室隔开。

玻璃窗户采用双层设计,外层为镂空雕花木窗,内层悬挂丝绸帘幔。

架子床一侧摆放雕花矮柜,书桌台,还有一张配套圆桌。

卧室内陈设香几,上面摆放青铜香炉,花瓶,盆栽。

正门为三扇楠木雕花隔扇,中门透雕“福禄双全”图案,

两侧门板刻有梅兰竹菊,每片花瓣边缘皆以金线勾描,门环为青铜兽首衔环。

在楼下转了一圈的和尚,穿上衣服去屋后上厕所。

天刚亮,金花跟乌小妹,为一大家子做好早饭。

饭桌上,一家人打着哈欠吃早饭。

吃完早饭,和尚跟王小二两人,拉着洋车载着乌小妹跟王大娘,出发去琉璃厂。

华夏从古至今,不管任何行业拜师礼都是一项,严谨又庄重之事。

金老爷子对于拜师礼,依旧非常看重。

拜师贴,四礼,贡台,师父训话,长辈见证,礼成宴饮一样不少。

太阳高照时,和尚在双方亲朋好友见证下,对着高座上的金老爷子,三拜九叩磕头请茶。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金家小院里热闹非凡。

一群人吃饭拼酒,和尚跟个三孙子似的,坐在一边伺候着。

乌小妹也沾了光,得到金老爷子亲朋不少见面礼。

酒席散去后,和尚扶着醉意三分的金老爷子,回到里屋休息。

金老爷子躺在炕上,享受着和尚的伺候。

捂着脑袋,躺在炕上的金老爷子,指着衣柜说道。

“里面有几本书,你拿出去看看,”

“以后上午跟我摆摊哪都不能去。”

“还有,没出师前,你不能去敲边鼓。”

“老老实实跟我学几年~”

和尚端着茶杯,伺候金老爷子喝口水,站在一边接着听训。

金老爷侧头看着恭恭敬敬的和尚。

“你小子不差钱,以后生活费我也不打算给。”

和尚把茶杯放到桌子上,他看着闭着眼的师傅,试探性问道。

“师傅,我没师兄弟吗?”

金老爷捂着脑袋,哼哼两声。

“老子一辈子没收过徒,你哪来的师兄弟。”

今个收徒排场和尚瞧在眼里,他师傅在琉璃厂名声也算不小。

他通过旁敲侧听,知道他师傅对于古玩的造诣,可谓是拔尖的存在。

他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下,竟然真拜到一位真有本事的师傅。

和尚拿起炕头上的蒲扇,给老爷子扇风。

“师傅,我是想问您跟我师娘没孩子吗?”

金老爷听闻此话,睁开眼睛瞟了他一眼。

“老子三儿两女,”

“两个闺女,跟着他们大哥闹革命,一走就是十几年,到现在都没个消息。”

“老二,参军战死沙场,老三抽大烟把自己抽没了。”

和尚知道自己不该问这个话,但是有些东西问清楚比较好。

金老爷子看着和尚在那煽风,轻声说道。

“回去吧,知道你还有事~”

和尚放下蒲扇,跟他师娘打个招呼,提着大包小包往回赶。

两辆洋车一前一后,行驶在大街上。

王小二拉着老娘,跟在和尚后面。

王大娘看着和尚车上的礼物,羡慕不已。

她看着自己儿子说道,

“都是拉车的主,你看看和尚,再看看你。”

“除了拉车,扛大包,你就不能学学和尚。”

王小二哼唧一声,拉着车焖头往前跑。

乌小妹坐在后座上,有说有笑跟着和尚聊天。

把人送回去过后,和尚拿着字帖,书籍铺盖往金鱼胡同跑。

一来一回,跑了几十里路的和尚,来到雇主家,浑身都湿透了。

等林静敏给他开门时,和尚身上的汗一滴滴往下掉。

林静敏一脸嫌弃模样,看着大汗淋漓的他。

“呦呵,要钱不要命的主,一上午挣了不少吧。”

和尚笑着不说话,把洋车拉进门。

“您见笑了,今个有点事,多跑了几趟。”

林静敏今个换了一身打扮,颇显学生气。

和尚把自己的书本,字帖文具搬进屋,在林静敏的注视下,光着膀子在后院水井边擦身子。

风吹云散,平淡的日子一天天过。

眨眼间五天过去,和尚每天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

他每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早上去琉璃厂跟他师傅摆摊子,逛行内交易市场。

午饭过后,去往林静敏家候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