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教员和教材(2/2)
然而,这种极端的道德洁癖,往往伴随着不近人情和固执己见。
为了维护他们心中的“道统”和“名节”,历史上多少像海瑞这样的官员,曾因偏执而冤枉同僚、逼死家人?
他们标榜为民请命,但有时他们的“刚直不阿”,代价却是具体而微的普通人的血泪。
他们的“清名”,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苛刻和不近情理之上的。
钟擎要建立的,是一支有全新灵魂的队伍,一支为了生存和未来而战的“辉腾军”。
他绝不能允许这种已经被历史证明充满毒素的旧文人习气和僵化思想,来污染这支幼苗般的队伍。
思想的纯洁性,在他看来,比一时的识字速度更重要。
他要的,是能够接受新观念、拥抱新世界的开拓者,而不是满口之乎者也、一心只想“学而优则仕”的旧式文人。
因此,宁可从头开始,培养一张张“白纸”,也绝不敢轻易使用那些已经被旧时代深深烙上印记的“秀才”。
钟擎的目光在标着“文化物资储备”的钢架上仔细搜寻。
他需要的不是那些深奥的理论着作,而是最基础、最实用的部分,那些曾经帮助祖国百万战士摘下“文盲”帽子的军用基础教材。
他的手指划过一排排书脊,最终停在了一套封面印着鲜明“八一”军徽和“总政治部编印”字样的泛黄课本上——《战士课本》。
他伸手抽出第一册,翻开页面,纸张虽已脆黄,但上面的图文依旧清晰。
内容简单直接:大幅插图配上常用字词——“枪”、“炮”、“冲锋”、“集合”。
这正是最基础的识字启蒙,用战士们最熟悉的武器和动作来教学,直观又高效。
他又找到了配套的《战士算术》,翻开一看,例题都带着浓浓的军营味儿:
“一个班8个人,每人配发5发子弹,一共需要多少发?”、“急行军每小时走10里,4小时能走多少里?”
完全是围绕部队日常和战术需求设置的实用计算。
旁边还有更专门的辅助教材。他抽出一本《兵器识字图卡》,里面用清晰的线条图分解了步枪、机枪的各个部件,每个部位都标注着名称——“扳机”、“弹仓”、“准星”。
这简直是图文并茂的武器说明书,认字和熟悉武器一举两得。
他还发现了一本《行军算术手册》,里面的问题更复杂些:
“地图上距离3厘米(比例尺1:),实际距离是多少公里?”、“一个连队120人,携带5日口粮,每日消耗多少斤?”
这些都是行军作战中必须掌握的估算技能。
最后,他抽出了一本《战士政治读本》,里面用浅显的语言和拼音注释,改编了一些关于纪律、责任和奉献精神的文章,旨在提升战士的思想觉悟。
捧着这些教材,钟擎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前,在简陋的营房或坑道里,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围坐在弹药箱旁,用粗糙的手指指着课本,一字一句认真学习的场景。
这些教材的设计充满智慧,完全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将最枯燥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最熟悉的军事生活和任务中,激发学习兴趣,效果显着。
他心想,明代这些士兵和牧民,或许不识字,但绝不愚笨。
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像这样科学、系统、且与他们切身相关的学习途径。
用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材,配上那些还未被旧观念束缚的蒙古姑娘和小伙子做教员,他相信,这支“辉腾军”很快就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而这,正是他一切长远计划的第一步。他将这些珍贵的课本仔细收拢起来,准备带回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