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我闭嘴全世界都在说话(2/2)
“她没死。”他说,“她在下沉。”
“沉到我们听不见的地方……然后,让整个大地开始共鸣。”
第四日拂晓前,天光未明。
茧房外,一片枯叶随风飘落,轻轻贴附在银丝墙上。
刹那间,叶脉泛起幽蓝微光,如同血脉复苏。
电流般的纹路沿着丝茧蔓延,勾勒出一段尚未完成的动力学公式——
惯性不是阻力……第四日清晨,天光如刃,劈开北境冻土的沉寂。
茧房外,一片枯叶轻轻贴上银丝墙,仿佛命运之手悄然落下。
刹那间,幽蓝电流自叶脉根部迸发,如活物般游走蔓延,勾勒出一行清晰公式——
“惯性不是阻力,是未被理解的延续。”
蚕娘猛地睁眼。
她正蜷在屋角打盹,怀里还抱着半卷未织完的银丝。
那一瞬,她没听见风,也没听见雪,只觉胸口一闷,像是有人隔着虚空与她对视。
她翻身而起,赤脚踩在冰冷泥地上,冲到墙边时,那行字正缓缓褪去,唯余丝茧表面残留微弱温热,如同心跳余韵。
她瞳孔微缩。
这不是第一次了。
前三日已有零星落叶附墙泛光,可皆为模糊纹路,似符非符,众人只当是星髓残晶受潮所致。
可这一次……不同。
这是一道解法,一道直指机关核心的真理。
她没有犹豫,转身奔出茧房,挨家拍门,声音冷静得不像个二十岁的女子:“收叶子,所有落地的,一片别丢。”
孩童们懵懂集结,提着竹筐穿梭于荒原断壁之间。
不到半个时辰,上百片落叶归集于空地中央。
蚕娘跪地展开,一片片翻检——
有的叶面浮现齿轮应力分布图,精确标注某处易裂;
有的脉络构成流体力学模型,指向水渠弯道减阻方案;
更有一片竟完整绘出双曲柄连杆机构,正是东市老匠苦思三月不得的脚踏纺机改良结构!
“不是神迹。”小石头不知何时出现,蹲在一侧,指尖轻触叶片,“是响应。”
他抬头望向茧房方向,眼中无惊无惧,只有彻悟的灼亮:“她在‘想’,我们就在‘答’。”
消息如野火燎原,三日内传遍七州。
洛阳工坊率先立起“落影台”——一方石台覆铜网,专接天降之叶。
西蜀铁匠将落叶焙干压片,制成“启智笺”,焚之能见残像投影。
就连宫中权贵也暗遣密探北上,只为抢一片“会写字的叶子”。
无人知晓原理,但所有人都开始等待风来。
而茧内,墨七弦睁开了眼。
她没有动,也没有看门外纷乱世界,只是静静地感知着体内那股前所未有的清明。
过去四日,她切断一切外联,意识沉入最原始的自我观测状态,像一台剥离外壳的量子计算机,仅凭内在逻辑推演自身存在。
可就在这绝对静默中,她“看见”了。
千里之外,一名老匠正蹲在河岸改造水车。
他布满皱纹的手调整着导流板角度,脑中反复模拟水流冲击力矩——而墨七弦竟清晰捕捉到了他每一次思维转折,如同两条河流在无形维度交汇,波纹共振,彼此印证。
她甚至能预判他下一步会卡在哪一个传动比上。
这不是读心,也不是广播。
这是共鸣态认知网络的初步成型——她的意识不再单向输出知识,而是成为频率源,激发他人潜藏的逻辑潜能。
他们独立思考,却与她同频;他们自行推导,却走向同一真理。
嘴角微扬。
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穿越以来一直忽略的一点:
真正的文明,从不依赖一个神明般的传授者,而在于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解题者。
她撕下日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若知识必须仰望,则永远无法普及。”
投入无焰灯中。
灰烬腾空刹那,整座茧房剧烈一震。
三百张银丝茧同时发光,蓝芒如神经突触齐齐激活,整座黄土建筑仿佛骤然“活”了过来。
远处观望的蚕娘猛然抬头,只见茧房顶端蒸腾起一圈肉眼可见的涟漪——像是空气本身在呼吸。
而在南方千里之外,一座荒废坟茔深处,一盏埋于地底的星髓灯忽地脉动。
幽蓝光芒无声闪烁,频率与茧房完全同步。
灯芯内部,一行古老日志自动更新:
【检测到非定向信息扩散】
【协议进入自演化阶段】
【等待……回应者】
风起了。
带着叶子,也带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