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是……是这样的景象。(2/2)
老者沉默了,只是用力地吧嗒着旱烟,烟雾缭绕,将他脸上的愁容衬得更加深刻。那沉默,比任何回答都更有力。
另一边,蒙稷小组直接走向了田间。
一个中年汉子正吃力地用直辕犁翻地,汗流浃背,一头瘦骨嶙峋的老黄牛喘着粗气。
蒙稷挽起袖子,上前道:“这位大哥,歇歇吧,我来帮你扶一会儿犁。”
那汉子吓了一跳,看着蒙稷精壮的身板和不同于农人的气质,连连摆手:“不敢劳烦贵人,不敢……”
王铮机灵,从随身带的包裹里掏出两块用油纸包着的干粮递过去:“大哥,尝尝这个,我们换你歇会儿,问几句话。”
看到精细的干粮,汉子咽了口唾沫,犹豫了一下,终究没能抵住食物的诱惑,接了过来,小心翼翼地道了谢。
蒙稷接过犁把,一上手就感觉到了沉重和别扭。他力气虽大,但不得法,犁头在地里歪歪扭扭。
汉子一边小口啃着干粮,一边忍不住指点:“贵人,手要稳,力要沉,顺着牛劲儿走……”
蒙稷按照指点调整,果然顺手了不少。他趁机问道:“大哥,这犁用了多少年了?看着不太顺手。”
“祖上传下来的,怕是比我年纪都大。”汉子叹道,“好的铁犁贵啊,换不起。能将就用就行了。”
“我看这地,好像不太肥?”王铮蹲下抓了把土,学着赵天成的样子观察。
“是啊,地没劲。年头久了,光种不收(指地方消耗),肥又跟不上。”汉子摇头,“听说关中有地方用那种新式的曲辕犁,又轻便又深,可惜咱们见都没见过。”
“那收成够交税和家里吃用吗?”蒙稷问到了关键。
汉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麻木的无奈:“好的年景,勉强够。要是遇上旱涝虫灾,交了税,家里就得饿肚子。去年娃他娘就是饿得没挺过去……”他说不下去了,低下头,默默啃着干粮。
蒙稷扶着犁,看着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听着汉子平淡却绝望的话语,只觉得胸口堵得厉害。他在北疆见过战争的残酷,却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无声的、日常的、弥漫在帝国根基处的“凋敝”与“挣扎”。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
两支小组在集合点汇合,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沉重,再不见出发时的好奇与轻松。他们带回来的,不是书本上的数据,而是一张张麻木或愁苦的脸,一句句充满无奈与隐忍的话语,以及亲眼所见的破败与贫瘠。
赵天成靠坐在马车辕上,依旧叼着草茎,看着这群仿佛被霜打过的茄子一样的权贵子弟,慢悠悠地问道:
“怎么样?各位‘士子’,调查出什么了?现在,有发言权了吗?”
没有人立刻回答。
田野的风吹过,带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吹动着他们略显凌乱的发丝,也吹动着他们那颗被真实世界狠狠撞击过的心。
扶苏抬起头,望向远处那低矮的里聚,目光复杂,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他知道,有些东西,从今天起,已经彻底不一样了。一阵短暂的沉默。风吹过田野,卷起些许尘土。那些远远近近劳作的佝偻身影,与这群衣着光鲜却面色沉重的年轻人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赵天成也不催促,只是眯着眼,挨个扫过他们的脸,仿佛在欣赏什么有趣的作品。
终于,扶苏率先开口,声音有些干涩。
“先生……学生,看到了……书本之外的‘赋税’和‘徭役’。”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回忆着那老者的沉默和那近乎淤塞的水渠。“税,不只是竹简上的数字。它是……是能压弯人脊梁的东西。徭役,也不只是名册上的天数,它能抽走一个里聚的筋骨。学生……以前只在奏报上看到‘税赋已足’,‘徭役已派’,却从未想过,这‘足’与‘派’背后,是……是这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