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未融的雪与未凉的火(2/2)
可医生头都没抬,手里的钢笔在体检表上机械地划着,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割着我的心。他的眼神漠然得像冰锥子,直直地扎进我心里,让我瞬间从头凉到脚。他什么也没说,可那毫不犹豫的动作,像在无声地宣告我的命运——我被淘汰了。
发榜那天,我起得比鸡还早,天刚蒙蒙亮就骑车去了教育局打探消息。榜单贴在大楼的外墙上,位置很高,我仰着头,从第一个名字开始看,一个一个往下找。眼睛酸了就揉一揉,再继续看,直到最后一个名字,也没看见“张毅”两个字。
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像掉进了冰窟窿,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周围的人却在欢呼,有人举着录取通知书,和家人抱在一起笑;有人蹦蹦跳跳地讨论要去哪个城市上学,笑声、欢呼声裹着初夏的风飘过来,在我听来,却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得耳朵生疼。
我站在人群里,像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明明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街上,脚下的土地是热的,可我却觉得自己被隔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往亮处走,我却困在原地,连一点光都照不进来。那种孤独和绝望,就像潮水一般,将我紧紧地淹没。
后来,补习班的王老师偷偷把我拉到一边,他叹了口气,声音压得很低:“张毅,你的档案被退回来了,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体检不合格……”那“不合格”三个字像晴天霹雳,把我最后一点希望炸得粉碎。当我领回《未录取通知》,那张薄薄的纸冷冰冰的,上面印着“经审核,未达到录取标准”的官方文字,没写原因,可我比谁都清楚。
走出教育局大门,风往骨头缝里钻,我穿着单衣,却感觉不到冷,只觉得心里空得厉害,像被掏走了最重要的东西。当年招工受挫,只是没当成“全民工”,可这次高考失利,是堵死了我用正统路子往上走的所有可能——我想靠知识改变命运,却连门都进不去。
我没有歇斯底里,只是骑上那辆永久自行车,在街上游荡。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车轮碾过柏油路,发出“咯吱”的声响,这是我那破碎的心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当我看见有人举着录取通知书,和父母笑着说话,我赶紧低下头,绕开他们,怕多看一眼,都会让我的心更疼一分;看见学生们背着书包往学校走,脸上洋溢着朝气,我觉得他们的世界像隔着一层玻璃,我能看见,却碰不到,只能远远地望着,心中满是无奈和失落。
我骑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从天亮骑到天黑,直到路灯亮起来,才慢慢骑回小屋。我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开灯,任由黑暗裹住自己。墙上贴满了演算稿和复习提纲,白天看的时候还觉得亲切,此刻在昏暗中却像一张张嘲讽的脸,仿佛在嘲笑我的天真和愚蠢。
我摸黑走到书桌前,指尖抚过纸上的公式,那些熟悉的“x + y”“sa”,此刻陌生得可怕,像在笑话我的天真——我算得再对,背得再熟,又能怎么样?还不是过不了“腿”这一关。脑子里全是解不开的结,像一团乱麻:“难道大脑的价值,还抵不过一条残腿?”“国家说要选拔人才,怎么到我这儿,就变成选‘完人’了?”“招工不要我,大学不要我,残疾人想找条自己的路,就这么难吗?我这条命,到底该往哪儿放?”失恋的苦、招工的痛,都没这么熬人——失恋丢的是一段感情,可高考的失败,丢的是我对“存在”的所有底气,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配拥有更好的未来。
我总想起那个被退回的档案袋。牛皮纸做的袋子,边角有些磨损,上面贴着我的名字和考号,袋口敞着,像张着嘴在嘲笑我。里面的体检表上,“不合格”的红印章盖得清清楚楚,红得刺眼,像一块烧红的烙铁,刻在我心上,一想起就疼。
那不是简单的拒绝,是把我两年的努力、无数个不眠的夜晚,都钉在了“残疾”这两个字上,让我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
有时候在休息时段,我会骑车去附近的师范学院门口。校门敞开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进进出出,有的抱着书本,有的说说笑笑,他们的声音里满是青春的活力。那道门不高,没有栏杆,物理上没有任何障碍,可制度上的墙,却把我挡得严严实实。我靠在自行车上,看着里面的教学楼——窗户亮着灯,图书馆的玻璃门进进出出的人,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的、苦的、涩的,一股脑涌上来。
“张毅,你怎么来了?”突然听到校园传来熟悉的叫我名字声。我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谷建国。他现在是这所学院里的大二学生。
看着兴奋的谷建国,我内心感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这样的场合,遇上了好同学,好朋友,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涌上心头;忧伤的是,我刚刚又被大学拒录了,那种被命运抛弃的痛苦再次袭来。
谷建国得知我的情况后,脸上露出了同情的神色,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张毅,别灰心,这只是暂时的挫折,你一定会有机会的。”说着,他热情地带我参观了他的四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宿舍里整洁干净,书桌上摆满了书籍和文具,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床铺,我仿佛看到了谷建国他们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接着,他又带我去了学校红楼校史馆,那里面陈列着学校的历史和荣誉,每一件展品都如同在诉说着学校的故事;还有教学楼,教室里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和学生讨论的声音,那声音充满了知识的力量;操场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听到谷建国的介绍,我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时的样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讲台上,老师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我认真地做着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想象着在图书馆里,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喜欢的书,轻轻翻开,阳光洒在书页上,那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忘却了一切烦恼;想象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可这些,都只是幻想。
待不了三十分钟,我就告别了谷建国,骑上车离开。身后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被风一吹,就散了,像从没存在过。那声叹息,是我内心深处无奈的呐喊,又像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日子转眼到了1982年的冬天,我坐在居委会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老槐树。树枝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在寒风里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高考的伤,结了一层薄薄的痂,可只要一想起,还是会疼;当年招工的落差、初恋的苦涩,也会时不时冒出来,像细小的针,轻轻刺一下心脏。但我知道,日子不会停,像磨盘似的,一圈一圈转着,把那些过往的苦痛与希望都细细碾碎,融入生活的琐碎与烟火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