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 第5章 岁月长河里的爱与坚韧

第5章 岁月长河里的爱与坚韧(1/2)

目录

1959年的芜湖,宛如一幅氤氲着水汽的老画卷。

长江水浩浩荡荡,翻涌着浪花,裹挟着码头煤烟的潮湿水汽,悄无声息地漫过那一条条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

空气中,潮湿与煤灰混合的独特气息肆意弥漫,码头上工人雄浑有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粗犷的嗓音回荡在江边,仿佛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诉说着平凡日子里的生机与活力。

就在这充满烟火与喧嚣的氛围里,我呱呱坠地,从此,一段饱含波折与温情的人生旅程缓缓拉开帷幕。

远在安庆的外婆收到消息时,正蹲在鸭儿塘边洗冬衣。凛冽的冬日,通江的鸭儿塘水冰冷刺骨,仿佛能瞬间冻住人的知觉。可外婆全然不顾双手被冻得通红,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嘴角高高扬起,笑得合不拢嘴。

她匆忙起身,连身上沾着的泥水都来不及拍去,那双裹着的三寸金莲,在崎岖的路上小步颠着,一路急匆匆地往家中赶去。

到家后,她小心翼翼地翻出那珍藏多年的陪嫁蓝布,在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开始一针一线地绣起虎头鞋。

麻绳在她粗糙的指缝间来回穿梭,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她满心欢喜的低语。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她对我这个新生命到来的无限期待与深深祝福,将那无尽的爱意都密密缝进了细密的针脚里。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与变数,在我两岁那年,生活的轨迹骤然转向。

1961年的南京,整座城市仿佛都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天空灰蒙蒙的,梧桐树的影子在灰墙上摇晃,碎成一片片斑驳的光斑,仿佛是这座城市破碎的心。

父母攥着长江航运局调到南京港务局的调令,眼神中满是无奈与忧虑,他们望着我们四个孩子,眉头紧紧皱起,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生活的重担,如同沉甸甸的大山,无情地压在他们的肩头,压得他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在下关码头区域,曾经是老电厂、轮渡、铁路、西站、民国海军医院等老建筑的集中地,参天的梧桐树整齐排列,这里资源丰富,见证着城市的繁华与沧桑。

在南京的日子里,父母整天都忙于工作。

那时,长江客运是水上主要交通方式,每天天南地北的人流,就像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川流不止。

父母就像被生活无情抽打的陀螺,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得停歇。

父亲在南京港主要忙于客运工作,整日在码头与客轮之间奔波,协调着旅客的上下船事宜;母亲则主要负责为客轮供应生活用品,采购、搬运、分发,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天还没亮,他们就踩着露水出门,在寒风中匆匆奔波忙碌,直到深夜,才带着满身的寒气疲惫归家。他们的脸上满是倦意,却依然强撑着精神,为了这个家努力拼搏着。

而外婆,这位裹着小脚的老太,尽管心中满是对我们的疼爱,可她那双小脚在青石板路上艰难挪动时,总要扶着门框大口喘息。

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对她来说实在是太过艰难。最终,母亲将半袋红薯干塞进竹编背篓,父亲默默地将大姐和二哥送上开往铜陵顺安的渡船。将他俩暂时送往老家由爷爷奶奶居住的乡村寄养。

那是一个暮色沉沉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泛着淡淡的红光。长江上的渡船缓缓起航,甲板上,大姐和二哥两个小小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单薄、无助。

他们不停地挥手,眼中满是不舍与迷茫,那稚嫩的脸庞上挂着泪水。外婆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滚烫的泪珠滴在我手背上,仿佛要灼伤我的皮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