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1/2)
堡垒入口处那场短暂而残酷的冲突,如同投入冰封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便在绝对的寒冷与寂静中消散无踪。那八具被遗弃在半山腰雪地里的尸体,成为了极端环境下又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很快就会被持续的风雪彻底掩埋,或许要等到来年洪水降临,才会重新暴露,但也早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对于陈星灼而言,这次事件并未在她心理上留下什么创伤或阴影。末世之中,生存本就是最赤裸的丛林法则,她早已习惯了与死亡和威胁为伴。更何况,这次是对方主动侵犯了她们划定的安全边界,任何反击都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毫无道德负担可言。她们只是冷静地将其视为一次成功的防御作战,一次对堡垒安全系统的有效检验,并将相关数据和经验记录存档,以备后查。周凛月也在最初的慌乱之后,早早的回复了平静。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轨道。堡垒内部,恒温系统依旧平稳运行,将致命的严寒牢牢阻挡在外。仿真壁炉跳动着令人安心的虚拟火焰,空气中弥漫着食物和水果的清新气息。周凛月继续着她的“冬季美食探索”,今天研究的是如何用空间里的材料复原老北京的铜锅涮肉,明天可能又琢磨起瑞士的奶酪火锅。陈星灼则除了日常的监控和系统维护外,开始着手整理之前设备回收行动带回的那些传感器数据,试图从中分析出更多关于周边环境微观变化的规律。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加绷紧的神经和更深层次的策略思考。那支不明来历的幸存者小队,像一根刺,虽然被拔除了,却提醒着她们外部威胁的切实存在和迫近。
自那群人来过之后,陈星灼和周凛月对山下那个幸存者聚居点的监控,提升到了最高优先级。那几个还能在风雪间歇勉强工作的、指向平原方向的高倍摄像头,几乎被全天候锁定在那片区域。Cyberstelr Ash 也被赋予了更繁重的图像识别和分析任务,不仅要追踪烟柱的数量、位置和变化,还要努力从模糊的画面中,分辨任何可能的人员聚集、物资运输、或者建筑修葺的迹象。
“Ash,对比过去七天山下区域热信号分布变化,生成动态趋势图。”陈星灼坐在监控台前,下达指令。
屏幕上很快呈现出一幅由不同颜色区块组成的动态图像。代表着人类活动热信号的红色和黄色区域,主要集中在村落原先的核心区域,但范围似乎比高温期时有所收缩,显得更加集中。烟柱的源头,也大多来自于这些区域。
“根据热信号强度及分布模式分析,”Ash 的电子音汇报着,“该聚居点活跃人口数量估计较高温末期下降约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生存资源(尤其是燃料)向少数核心区域集中趋势明显。未发现大规模、有组织的对外探索或迁徙迹象。”
周凛月端着一盘刚烤好的、散发着肉桂和苹果香气的酥皮派走过来,放在控制台旁边,也凑过来看着屏幕:“人口减少了这么多……是冻死的?还是饿死的?或者……内斗?”
“都有可能。”陈星灼拿起一小块派,吹了吹热气,目光依旧停留在数据上,“极寒和资源匮乏,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筛选器。能活下来的,要么格外强壮,要么格外狡猾,要么就是抱住了足够粗的大腿。”
她们注意到,那些持续冒出的烟柱,虽然数量比极寒初期多了些,但似乎也遵循着某种“作息”。通常在一天中最寒冷的清晨和傍晚时分,烟柱会更浓更密集一些,而在相对“暖和”的正午前后,则会减弱甚至短暂消失。这很可能意味着燃料的配给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允许使用。
“他们在有意识地管理燃料,”陈星灼分析道,“这说明他们中间至少有一个维持着基本运转的管理体系,或者有几个实力较强的团体达成了某种默契。混乱的群体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那……之前上来那批人,”周凛月咬着酥脆的派皮,含糊地问,“看起来不像是很有组织的样子啊?穿得乱七八糟,工具也简陋。”
“这就是关键点。”陈星灼切换画面,调出了之前那支小队接近时的影像截图,尽管画面模糊,但还是能看出他们衣着的杂乱和工具的落后,“这支小队,很可能不属于山下那个核心管理体系。他们要么是边缘人物,被排挤在外,不得不自行寻找生路;要么就是某个小团体,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铤而走险,想另辟蹊径。”
她放大图像,仔细分辨着那些人影的细节:“你看他们的动作,在雪地里行进虽然艰难,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地形的生疏。他们能相对准确地找到我们入口的大致区域,说明要么之前踩过点,要么对这片山体有一定的了解。我倾向于认为,他们是原本就活跃在这片山区附近的幸存者,可能是在高温期后期才聚集到山下村子里的,但并没有完全融入那个核心圈子,或者受到了排挤。”
这个推断让两人稍微松了口气。如果这批人只是游离在主流群体之外的“散兵游勇”,那么他们的失踪,或许不会立刻引起山下核心势力的强烈反应。那个核心群体目前的首要任务显然是维持内部稳定和基本生存,未必有余力或者意愿为了几个边缘人物的消失而大动干戈,尤其是在无法确定他们遭遇了什么的情况下。
“所以,现阶段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周凛月看向陈星灼。
“敌不动,我不动。”陈星灼肯定地点头,说出了两人心中的共识,“严密监控,但保持静默。只要他们不再次威胁到堡垒的安全,我们就不做任何额外的刺激。我们的优势在于隐蔽和持久,没必要主动卷入他们的生存斗争。”
虽然决定了“静观其变”,但加强自身的防御和做好万全的应急准备,是永远不会错的。经此一役,陈星灼更加认识到堡垒主动防御系统的重要性,但也发现了其局限性——那套入口处的清除系统是一次性的,而且覆盖范围有限。
她开始着手研究和规划第二道、第三道防线。
“入口处的防御足够致命,但缺乏持续性和纵深。”陈星灼在电子沙盘上勾勒着堡垒入口外的地形,“如果下次来的是更有组织、装备更好,或者人数更多的队伍,他们可能会采用更谨慎的方法,比如远程探测、长期围困,或者寻找其他可能的薄弱点。”
周凛月提出建议:“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外围,比如那些被回收的设备点附近,设置一些隐蔽的、非致命的预警装置?比如压力感应线、震动传感器网络,或者……嗯,一些能制造混乱和阻碍的东西?”她想起了空间里似乎有一些特殊用途的物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