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炉火纯青,毒计暗藏(1/2)
太医院深处,专为此次解毒辟出的静室内,空气凝滞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数盏明亮的宫灯将室内照得恍如白昼,却也照不散弥漫在每个人眉宇间的凝重。
院正孙思邈(与药王同名,杜撰)须发皆白,面容清癯,此刻正屏息凝神,枯瘦的手指轻轻捻起一株赤阳草。那草叶狭长如火苗,触手竟带着一丝温润的暖意,而非想象中的灼烫,独特的药香清冽而霸道,驱散了室内原有的所有草药气味。
他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根茎叶的每一处细节,甚至取下一小片叶片,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闭目感受着那药力在舌尖化开时带来的、如同暖流冲刷经脉的独特感觉。
另外两位资深御医也在一旁,运用银针探毒、药液相融等多种方法反复验证。时间一点点流逝,门外守卫的御前侍卫如同石雕,暗处潜伏的眼睛更是眨也不敢眨。
终于,孙院正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与笃定,他看向另外两位御医,三人交换了一个确认的眼神。
“确是赤阳草无疑!”孙院正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药性至阳至刚,纯正霸道,正是‘血蛇藤’那等阴寒剧毒的克星!其品质,甚至比古籍中记载的更为上乘!”
守在门外的秦绾心腹闻言,紧绷的心弦稍稍一松,立刻将消息通过隐秘渠道传回安远侯府。
消息传入宫中御书房,正在与秦绾商讨盐税细节的皇帝,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一点,不易察觉地点了点头。秦绾垂眸,神色依旧平静,仿佛这只是计划中的一步。
然而,确认药材只是第一步。如何煎制,如何服用,同样是关键,容不得半点差池。
孙院正亲自执笔,根据古籍记载和方才对药性的体悟,结合裴砚目前“缠丝”未解、心脉受损的复杂情况,写下了一张极其繁复的煎药方子。不仅详细规定了赤阳草与其他几味辅药的比例、投放顺序,更精确到了水火候、煎煮时间,甚至对药罐的材质、所用的木炭都有严格要求。
“此药方,需以金匮玉液(特指的纯净露水)为引,文武火交替,煎足三个时辰,期间不可间断,不可有杂气沾染。最后成汤,当色如琥珀,气蕴霞光,方算成功。”孙院正将药方郑重交给自己的首席弟子,也是太医院最值得信任的煎药博士——陈博士。
陈博士年约四旬,为人严谨,沉默寡言,在太医院素有“陈一帖”的美誉,意指他煎药火候掌握精准,从未失手。他双手接过药方,肃然道:“弟子定不负师尊所托!”
煎药的地点,就设在静室旁特意清理出来的小厨房内。御前侍卫将这里也围得水泄不通。所有药材、器皿、水火,在投入使用前,都需经过孙院正或另外两位御医的再次检查。陈博士更是净手焚香,神情肃穆,如同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炉火升起,特制的紫砂药罐置于其上,金匮玉液缓缓注入……整个煎药过程,在无数双明处与暗处的眼睛注视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时间在药香逐渐弥漫中缓慢流逝。小厨房内,陈博士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火候,根据孙院正的方子,时而添减柴薪,时而调整药罐位置,动作精准而稳定。
然而,就在煎药进行到最关键的最后半个时辰,需要持续文火慢煨,使药力完全融合之时,异变突生!
一名负责在外面传递物品的小药童,低着头,端着一盘需要随时添加的辅药,脚步匆匆地走向小厨房。在经过门口一名御前侍卫时,他脚下似乎被什么绊了一下,身体一个趔趄,手中药盘猛地向前倾覆!
眼看那盘中的药材就要撒入正在煎煮的药罐之中!
这一下变故极其突然,那药童的角度也选得极为刁钻,正好是侍卫视线和陈博士注意力的一个短暂盲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